close
















府城最負盛名的匾額就是『府城三大名匾』,


天壇「一」字匾.竹溪寺的「了然世界」.台灣府城隍廟「爾來了」


台灣府城隍廟主祀城隍爺,乃是主管人間善惡禍福、綜理陰陽幽明的神祇;


也是世俗行政系統的反映,具有陰廟的風格與氣氛。


廟中也呈現官府衙門的氣勢,黑底金字、粗獷有力的「爾來了」匾額迎門高懸,


正好符合「黑心的人進得了衙門,黑心的人進不了廟門」的俗諺,


彷彿訴說著:「你來了,又有幾個能逃!」 


進了大門回首仰望,又見超大型的算盤高高地掛在門楣上方,


用來算是非,昭天理,觀人棄惡為善的。

府城隍廟的「爾來了」是清康熙36年(1697)


隍是古代神話中用來守護城池的神明。
周朝時規定,天子要祭祀八種神,其中第七種叫水庸,水就是隍,而庸就是城,這便是必隍是祭祀的起源。



隨舊都市的發展,大部分的城,都建在水邊,城與水漸漸結為一體,而水神與庸神也合而為一,成為守護城池的城隍神。所以遠在西元二三九年,三國中的吳國,便有建城隍廟的記錄。


臺灣府城隍廟,相傳建於明永曆二十三年,在當時東安坊郡署的右側。



城與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對於城隍信奉虔誠,封京師城隍為帝,開封、臨濠、東和、平滁等地為王,在府稱公,在縣稱侯;洪武三年庚戌(西元一三七0)雖然去除封號,但已有府、川、縣城隍的稱呼。
  
清朝以後,不僅各都、府、川、縣的官著附近都設百城隍廟,而且地方自新上任,要先到城隍廟舉行奉告典禮,然後才能赴任。而民間則認為城隍爺是護國祐民之神,也是賞罰分明的司法神,能「司陰陽,察善惡,辨是非,定功過」。
  
臺灣府城隍廟,相傳建於明永曆二十三年,在當時東安坊郡署的右側。根據清乾隆四十三年戊戌(西元一七七八年)臺灣知府蔣元樞的《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所繪,城隍廟原是一座四殿兩廂房式的廟宇建築。除第一進頭門外,依次是正殿、後殿及大士殿。大士殿的右側,設有紀念臺灣知府蔣毓英的蔣公祠。頭門目前並建有稍高的戲臺一座。平面上看,已較《重修城隍廟圖》碑上所刻的規模寬大。
  
創設約於西元1669年(明永曆23年),位在當時府城東安坊郡署的右側。應算是台灣最早的城隍廟。入清後,西元1693年(康熙32年)的整修是最早的文獻紀錄。西元1677年(乾隆42年),當時知府蔣元樞捐俸重修,立碑記事。由現存於赤嵌樓小碑林的圖碑看來,目前的建築格局應該是在這時候確立的。
  
城隍爺為地方守護神,專管百姓陰間諸事;與地方長官之掌理人間,分而治之。所以,當地若有新官上任,必先至城隍廟上香祭拜。府城隍爺做為民間公理正義的最後守護神,是古今不變的信仰。
  
府城隍廟為陰間的「府衙」,其建築本身氣派十足,在台灣傳統廟宇中,算是規模頗大者。
府城隍廟陰森的氣息,整體陰森森的空間氣氛令人印象深刻。廟內的空間,左右封閉,進深極長,不像一般廟宇強調寬敞明亮的空間,幽暗深邃的氣氛很難發散,即使在大白天裡,也可清楚到陰暗氣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