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相傳祀典武廟建於明永曆年間,詳細年代已不可考。史料上記載第一次重修為清康熙廿九年庚午(西元一六九年),由臺廈道王效宗主持,依舊址擴建,並於廟後加建禪房。康熙五十五年丙申(西元一七一六年)臺廈道陳璸重修,次年丁酉改建為規模龐大的廟宇。雍正元年癸卯(西元一七二三年)追封關帝袓宗三代為公爵,因此雍正三年乙已(西元一七二五年)於後殿設三代殿。兩年後奉旨,春秋祀以太牢,連同 五月十三日 ,共為每歲三祭,是為關帝廟晉昇「祀典武廟」之始。


乾隆三年戊午(西元一七三八年)及十七年壬申(西元一七五二年)再加以重修。乾隆卅年乙酉(西元一七六五年)知府蔣允焄又加建公廨,並改高拱乾報功祠為官廳。至乾隆四井二年丁酉(西元一七七七年)建築規模雖趨完整,但多傾圮,知府蔣元樞又加重修,當時的形式是:「前為頭門三楹,中為大殿,供奉神像,其後正屋一進。廟門外側有屋二進為官廳,周圍繞以高垣。


後右側有屋數楹,內奉大士。旁有屋宇,以祀保生聖母神像。」十二年後,知府楊廷理在廟外加建築戲臺一座。嘉慶井二年丁卯(西元一八七年)知縣薛志亮又倡議重修。同治元年壬戌(西元一八六二年)臺南府城由廟境聯防協助維持地方治安,全城計分十聯境,祀典武廟為城內西段六和境首廟,由廟設六合堂主持境務。


光緒卅二年丙午(西元一九六年)重修,工程進行過半,適逢日人市區改正,拓寬永福路,祀典武廟因位於路上,引起了拆遷的爭議,最後以道路轉折,只拆除廟左的官廳而解決。


祀典武廟 , 俗稱大關帝廟 , 在赤崁樓南側 , 與臺南市之文廟並稱為臺灣地區保存最完整、最壯麗之古廟。本廟建於明鄭時期 , 與寧靖王府邸相鄰。現今規模為康熙末年所建 , 雍正五年列入祀典 , 固稱祀典武廟 , 每年春秋兩季祭以求太平 , 是為臺灣地區關帝廟之冠。


位於赤嵌樓南側,永福路與民族路交叉上的祀典武廟,俗稱大關帝廟,是因新美街一一六號的往開基武廟稱為小關帝廟,就規模上相形之下,對應而得名的。


祀典武廟主祀武聖關公,是民間信仰頗為廣泛的神明。在靈魂崇拜中,衪是聖哲英烈的一部分,因而信仰上衪幾乎是地跨四界:是商業之神;是結義之神;是勇武之神;也是伏魔之神。此外,衪又涵蓋了儒、釋、道三教,是儒教的文衡聖帝,佛教的護法伽藍,道教的協天上帝。


坐北朝南的祀典武廟,是一座縱深式配置的三開間三進兩廊式廟宇建築,正面對著永福路,背倚民族路,左側朱色山牆矗立路旁,屋坡由前而後,依各殿的高度呈起伏的變化,造型頗為美觀。前殿及後殿為燕尾翹脊硬山屋頂,正殿則採用曲線柔美的重檐歇山屋頂,不僅殿宇氣勢巍峨,大木結構也以雄渾見稱。前殿後及正殿前均設有拜殿,屋頂造型特殊。後殿右側有東向的觀音廳及北向的「西社」各一座。觀音廳後為六和堂和延平詩社。西社供奉文昌帝 君,為府城士子以文會友之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