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在諸羅縣外九莊笨港街,清康熙三十九年(西元1700年)由當地居民合建,主祀湄洲媽祖(俗稱船仔媽)。康熙末年改名笨港天后宮,並經多次重修。


  嘉慶四年(1799),笨港溪氾濫,笨港市街被分為笨南港及笨北港,天后宮也被洪水沖毀,廟內神明及文物暫時移到麻園寮(後稱新南港,即今新港)肇慶堂內安奉。當時有住持景瑞發起建廟,經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捐俸及十八庄人士共同捐貲,於嘉慶十七年(1812)落成,名為「奉天宮」。


  奉天宮內供奉乾隆年間山洪漂流的樟木刻成的大媽、二媽及三媽神像。但因當時溪水阻隔,笨北港信眾朝拜相當不便,經王得綠協議後,將大媽留本宮,二媽分祀北港朝天宮,三媽暫供於提督公館,俟新港六興宮建成後移駕供奉。


  現存的新港奉天宮,坐北朝南略偏西,位於新港鄉大興村新民路與中山路交口上,正對著中山路。是一座三開間四進帶左右護龍及鐘鼓樓的建築。三開間的前殿,正面以石雕為主,多為宣統三年(1911)至民國二年(1913)之間所刻。前後檐各有精雕石柱一對,前檐為八仙蟠龍柱,後檐為花鳥柱。中門彩繪升降龍門神,左右山牆均用石堵,次間後檐安蟠龍壁柱,是他廟所罕見的風格。 


  帶有八柱拜亭的正主祀聖母媽祖,與前間用院牆區隔、八卦月門連通;與正殿交接的搭牽樑上,立有「立有「尪番」斗座,形象特殊;額枋上懸有王得祿在嘉慶二十年(1815)所獻的「聖慈母德」匾。


      後殿主祀觀音菩薩,配祀文殊、普賢,左奉福德正神,右註生娘娘及八位婆娘;左右翼殿配祀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左右護龍廳供奉笨港城隍及功德主王得祿、檀越主林溪和等長生祿位;第四進則為新建的凌霄寶殿,不論格局或造形均與古蹟原制相去甚遠。(


 


笨港天后宮一分為三


        在清乾隆年間,笨港溪畔三康榔(今雲林縣元長鄉客仔厝)居民發現笨港溪上流來樟木,此樟木在夜間發出毫光,居民稱奇之外,將此水流樟獻給天后宮,笨港天后宮依其大小雕了三尊媽祖,稱為:大媽、二媽、三媽


        在嘉慶年間的洪水氾濫及幾次民變,械鬥之下,笨港街市大為損傷,除將笨港媽祖移到麻園寮,重立宮廟。爾後,因笨北港居朝拜媽祖需涉溪水之不便,乃要求在笨北港另建宮廟奉祀。當時聞人王得祿將軍出面調停,決定大媽及船仔媽留在笨新南港,二媽到笨北港,三媽則由王得祿恭請回其公館,但三媽在往王得祿公館途中,在溪北休息之後不再前進,經卜杯媽祖示意於當地建廟,因此王得祿召集附近六個村庄共同建廟,廟成名為:六興宮。而大媽所駐之宮即奉天宮,而二媽之宮為朝天宮。是以笨天后宮一分為三,同時三者均存有王得祿將軍所賜之匾額。


 奉天宮是新港的代表作


        目前奉天宮內存有豐富的文物,具體的記錄著笨港到新港的歷史,而奉天宮也在不同的時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宮內一磚一瓦都是先民的心血結晶,雕龍畫棟的建築凝聚多少當代大師的心血,可說是集新港的歷史、文化、藝術、信仰為一體的廟宇,因此由內政部核定為古蹟。


         除此之外,新港奉天宮從過去至今,一直是信徒信仰的中心之一,鼎盛的香火為這個處於嘉南平原小鄉帶來另一種不同於農業生活的景觀,在農曆正月到三月之間,各式藝陣所組成的進香團一波波的湧入新港,使得新港的春天異常熱鬧,不僅是信徒求得平安,而伴隨進香活動展現各式民俗藝陣已得奉天宮前的廣場成了一民表演埸。而表演者與信徒所展現的進香團,吸引了來自國內外學者的注意,認為媽祖的信徒展現盛的生命力。


        換句話說,奉天宮不只是新港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來自世界各地無數信眾的心靈皈依。


        從歷史看,奉天宮在過去不只是先民的信仰史,更是新港地區的中心,在日據時代奉天宮曾為新港鄉團練局的在地,是新港人護衛自己鄉鎮的指揮中心;在新港棗額土地公廟被日本人拆除時,土地公即駐在奉天宮;登雲書院面臨拆除時,孔子牌位、五文昌帝君及相關文物也遷到奉天宮;臺灣光復之際,奉天宮也是政府所設的漢文補習班的所在地;新港鄉鄉公所未建大樓時,部分部門辦公場所也在奉天宮....,凡此種種,我們可以說,新港奉天宮一直是新港地區歷史、文化、精神的中心。
























































   



大 事 紀



康熙三十九年(1700



於笨港街建廟稱之為「天后宮」



雍正八年(1718



改建宮宇。



乾隆年間或作十五年(1750



笨港溪氾濫,天后宮受損。重修宮宇。



乾隆四十年(1775



重修宮宇落成,笨港縣丞薛肇璜立碑為記。



嘉慶十六年(1811



天后宮神像、文物於嘉慶初年悉數遷至笨新南港,重立宮廟,名為:奉天宮,此年奉天宮落成。



光緒三十年(1904


光緒三十二年(1906



嘉義大地震,重修宮宇。



大正六年(1917



宮宇重修完成。



民國五十年(1961



城隍殿及東室工程完成。



民國五十二年(1963



成立歷史資料館。



民國五十五年(1966



鐘鼓樓完成,鐘樓稱思齊閣、鼓樓稱懷笨樓。



民國六十六年(1977



成立思齊圖書館。



民國七十年(1981



媽祖大樓落成。



民國七十五年(1986



凌霄寶殿動工。



民國八十四年(1995



金爐重建落成。



民國八十五年(1996



山川殿與拜殿之間過水廊重整完成。



民國八十六年(1997



牌樓落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