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曆十五年﹝公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兵攻克台灣,趕走
荷蘭人之後,經營台灣為反清復明基地,命士兵伐木造屋,設
官分治、編組分社、並且推行寓兵於農政策,而同時有位來自
福建省同安縣的林六叔追隨鄭成功投入驅荷復台行列後,被分
配墾殖於東勢寮「即今之子龍廟」成為入台創村之始祖
鄭成功推行寓兵於農政策之後,積極獎勵軍眷婦孺親朋來台定
居,林六叔在此定居原本一片荒涼之地,經其開墾之後,人口
逐年增加,前後歷經二十年村庄終於成型,其地理位置在佳里
興堡﹝古天興縣﹞之東南方,西為蕭瓏堡﹝今之佳里﹞東為麻
豆堡,古稱為台灣府諸羅縣麻豆社東勢寮即今之子龍廟也
清康熙三十年﹝公元一六九一年﹞村民為謀求精神寄託,村民
共同決議築一草寮供奉神明之際,正巧有位村人「林廷龍」於
村附近溪中撈魚,發現溪中漂來一塊樟木盤旋不去,經多次驅
入溪流中竟仍迴流不前,始將該樟木拾起,竟然發現此木已被
白蟻皎成『常山趙子龍』五字,村民嘆為奇觀,是故村民莫不
感到神靈有意於此庇佑眾生,遂而建造草寮供奉,早晚焚香膜
拜,不久忽有位陌生人蒞臨本地自稱來自唐山泉州之雕刻師
聲言承趙將軍之託夢來此雕刻金身,嗣經村民決議即以此樟木
雕成大小兩尊趙雲神像、即今在永昌宮供奉之大子龍、二子龍
之金身。距今已歷三百餘年,兩尊趙雲神像神威大顯,對村民
施以聖靈教化,村民莫不以此為精神寄託減輕思鄉之苦
乾隆十八年﹝公元一七五三年﹞村民林秋眼見草寮頹廢,會集
地方耆老林寅、沈定、楊待等倡議籌資興建正廟宇坐北朝南,
至乾隆二十年興建完成,同年十月吉日恭請趙府元帥入廟安座
並因趙雲曾被劉禪冊封為「永昌亭侯」,乃取廟名為永昌宮又
稱子龍廟,從此原東勢寮庄名亦正式改為子龍廟,此乃全省唯一
以古代名將趙子龍之名號為地名的村庄
明鄭時期天興縣沿設於佳里興堡,清代亦設巡檢司於佳里興,
而當時子龍廟屬佳里興轄區
民國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原建廟宇陳舊年久失修村庄耆老倡議
改建協同村民集資重建,坐向改為坐東向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