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通常被認為是客家始奉和客家地區獨有的“守護神”,尤其在台灣更為普遍。陳運棟的《客家人》說:“三山國王,為客家人移民的守護神”。 劉還月先生認為:“三山國王自古以來便是粵東民眾信奉的守護神。客家人渡海來台時,大都有也帶著三山國王的香火共同渡海而來,並在每一個初拓成的地方建廟奉祀。…” 此外,還有“凡粵東客家來台者,悉奉(三山國王)香火”的說法。 在大陸客家地區,雖然沒有台灣客家民間信仰中三山國王專屬客家的意識那樣強烈,但認為三山國王是客家神靈的大有人在。在揭西縣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一年三山國王神像出外巡游回河婆,渡河時擺渡的船夫不讓神像上船,說‘三山國王是客家神,不能上我的船’!當時神靈顯靈,以一片竹葉化作大船載著三山神像及游神隊伍平安渡河。故事以受排斥的語境表達了三山國王是客家神的觀念。可見認為三山國王是客家神靈的大有人在。但不少人對此持懷疑甚至是否定的態度。如台灣的 邱彥貴 先生在《三山國王是台灣客屬的特有信仰?》一文中有細致的分辨和論說,認為它並非為客家人所專有的神靈 。事實上,情況如何呢?三山國王的傳說,發生在粵東的潮州、惠州、梅州交界處的三座名山——巾山、明山、獨山。有關三山國王的資料,宋以前只留下唐代名將陳元光的《祀潮州三山神題壁》及韓愈所祭的石界神。其他文字和實物無存。現在可知的是宋代在揭西縣河婆鎮玉峰東麓修建的三山祖廟(今已改建),因河婆鎮在曆史上隸屬廣東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故三山祖廟又稱“霖田祖廟”。又因它是當時當地同類廟宇最大的廟宇,故又稱“大廟”。廟中祀奉三山國王,其他地方有稱為“貺廟”或“公王廟”
相傳,三山國王本為隋代連、喬、趙三人,因救聖駕有功而封王,鎮守巾山、明山、獨山,隨著三山國王信仰的傳播,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其傳說不斷豐富和發展。拜祭的儀式也各不相同。
如在梅縣附城泮坑山腰上有一座廟宇,祀奉著騎老虎的三山國王,國王的后面是三位夫人的神像。傳說,久居潮州的梅縣泮坑外村人熊氏,某夜夢見一位大將軍左持帥位,右執寶劍,童顏白發,神採奕奕,自稱是助政肅寧國王,受命王上,鎮守梅州,庇佑百姓。熊氏驚喜異常,夢醒回想日前在潮州貺廟進香。廟中巾山國王與夢中所見相同。於是,一面派人回泮坑建造廟宇,一面請雕刻神像的師傅仿明貺廟三山國王神像,精雕細刻,貼上真金,運回梅州,安奉在泮坑新建的廟宇。梅縣人稱這些神像為“泮坑公王”。傳說熊氏從此人丁興旺,大展鴻圖
有關三山國王臉譜的傳說。三位王爺神像,臉譜顏色各不相同:大王爺白臉,二王爺紅臉,三王爺黑臉。揭西河婆鎮流傳:“大王爺教書,二王爺殺豬,三王爺燒炭,燒到面烏烏!”另一種說法是:“大王爺臉白是文人,是有文化智慧之神,二王爺臉紅,富於正義,是敢於戰勝邪惡之神,三王爺臉黑,性格剛直,是不怕艱險的勇武之神。”大埔楓朗的傳說是:白臉為教書先生,紅臉為鐵匠,黑臉為農夫。還有按陰陽五行來解釋:大王爺為巾山之神,巾山位於廟前東南角,東南乙辰兩個位置屬金,金屬白,所以大王爺臉白。二王爺為明山之神,坐南屬火,所以臉紅。三王爺為獨山之神,坐北屬水,所以臉黑。有的三山國王是以胡須為區分,如豐順縣留隍鎮溪北村三山國王為三座穿著文官官服的神像,他們端坐在神壇上,威嚴而不恐怖。三座神像的形狀與真人差不多,而且其衣著、儀態和恣式均一模一樣,唯一不同的是他們的胡須。三個神像都有著很長而且很漂亮的胡須,其中坐在正中的神像為烏胡須,左邊的為紅胡須,右邊的為白胡須
三國王壽誕和祀奉儀式,各地不相同。揭西以三人顯化之日——農曆正月二十五日為壽誕,大埔以 農曆五月初四 、初 五兩 天,梅縣以 農曆九月初十 ,等等。對三山國王的祀奉,一般在農曆正月,家家戶戶到三山國王廟進香,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不少地區有抬三山國王出游的習俗。豐順縣留隍的許姓每年 正月十五 這天,敲鑼打鼓來到三山國王廟請老爺出游。但出游的不是三山國王的神像,而是他的童身(乩童)。童身出游時不穿衣服,只穿一條很薄的褲子。他赤身光腳地坐在釘船上,不僅毫無痛感,臉上還嘻嘻地笑。童身手上還拿著一只滿是鋒利鐵釘的圓球,在手上耍來耍去。出游的具體時間一般是在晚上7點半左右,出游隊伍的最前面以鳥銃開道,隨后是幾個大燈籠,上面寫著“三山國王”等字樣,再后面就是坐在釘船上的童身老爺,最后是潮州大鑼鼓,佐以噼哩啪啦的鞭炮聲。人們簇擁或尾隨著童身周圍和后面。三山國王游到許家祠堂時,場面最熱鬧,這時大鑼鼓、鞭炮聲震耳欲聾,童身便在釘船上跳來跳去,還手拿著釘球使勁敲打自己的胸部、背部等部位。人們叫得越響,童身用的力就越大。由於許姓是溪北的第一大姓,所以其三山國王出游時可到其他姓的地盤去,幾乎游遍整個溪北,待回到三山國王廟時,天已經快亮了。回到神廟后,要“吃燈酒”、演潮州劇和從潮州請來的“紙影”。“三山國王”出游期間還要舉行“打醮”活動。打醮一般要三天三夜,時間是在 正月十三 、十四、十五或者說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揭西縣河婆鎮習慣在正月抬神像出游,請王爺巡視民情和享受人間煙火。大埔楓朗,每年 五月初四 日將三山國王請下山來,供奉在族姓的祠堂里,供上祭品和香燭,鼓樂齊鳴,讓村民們拜祭和瞻仰。初五午時,抬出三尊神像游村一周,然后抬上村溪的龍船,直至下游才上岸送神駕回宮。在三山國王游龍船的同時,由一位老者唱龍船歌:“打起鑼鼓鏘咚鏘,國王起駕出游鄉,三位國王成龍主,游鄉達境壓災害
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特有的信仰。它的管轄範圍最廣,是客家地區最大的公王。隨著客家人的播遷,在我國台灣省和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都有三山國王廟。僅台灣就有145座,台灣的客家人常常將三山國王廟看成是當地有客家人開墾的標志,目前,在台灣,隨著人口的流動,有些地方因客家人他遷,原有的三山國王廟里的神像被請出支去,換成劉、關、張的神像。當地的三山國王廟就改為三仙國王廟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