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總趕宮創建年代眾說紛紜,有說是明永曆年間,亦有稱是清康熙30年(1691)由台廈道高拱乾所建。原稱「聖公宮」,乾隆年間改稱「總管宮」,到了道光年間又訛傳為「總趕宮」,廟內道光年間所立的碑上,刻的就是「重興總趕宮碑記」,名稱延用至今。


 總趕宮,廟貌頗具古風,屋脊燕尾起翹,曲線柔緩。正中的福祿壽三仙,加上一對小龍互望,成了整棟建築的視覺焦點。兩端再以躍起的龍頭吐出一捲捲浪花,線條曲折多變卻不繁複。門上的門神是府城彩繪名師陳壽彝的作品,走入殿內,神龕兩旁壁堵亦各有彩繪,同出於陳氏之手,相較於門神,顯得較為淡雅、素淨


主神倪聖公,供於主殿神龕內。據說生前不僅精通水性且熟諳港道,因此死後昇為海神,專管海舶,又稱「總管爺」。原為漳泉地區漁民所祀,後隨移民來台,於今址建廟,成為台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台江淤積後,此廟失去濱海地位,人們逐漸忘卻其原始意義,甚至誤以為此神是「王爺」。


原名聖公宮,位於中樓仔街海防署前。乾隆年間改稱總管宮,道光年間又訛稱總趕宮,主祀聖公爺。聖公爺,姓倪,名已佚傳,民間多尊稱為倪聖公


由於生長海濱,熟諳港道,歿而為神,總管海舶,所以又稱總管爺,總管宮便是因此得名。臺灣地處海外,與大陸交通連繫只靠海運;聖公爺職司海舶,原為漳泉人所奉,漳泉籍移民來臺,更敬祀為臺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也是臺南府城獨育的神祇。


總趕宮的創建年代,說法紛歧,育稱建於明永曆年間。不過,范咸的《重修臺灣府志》別說是漬聖祖康熙三十年甲申(西元一七0四年),由臺廈道高拱乾所建。其後經嘉慶、道光、光緒及民國等數度重修,廟貌有顯著的改變


建於明永曆年間(1647年~1683年),為隨鄭成功來臺之水師所建,原稱聖公宮,主祀軍船守護神聖公爺,因聖公爺又稱總管爺,因而廟稱為「總管宮」,但因為口誤,叫到後來就成了「總趕宮」,廟內道光年間所立的碑上,刻的就是「重興總趕宮碑記」。


於民國74年(1985年)重建成北方式樣的觀音廳,與主建築體不太搭配。 門神、壁堵彩繪為名師陳壽彝之作品。


神龕兩旁壁堵的彩繪,和門神比較起來,顯得較為淡雅、素淨。
       
總趕宮碑記】位於三川殿左邊壁上,立於清道光15年(1835年),四邊雕飾著五蝠蔓草。
       
長生祿位牌】共有兩塊,一為清代巡道楊廷 理,一為海澄縣儒學黃化鯉。
       
【聖公爺姓倪,又稱為倪聖公、倪總管,由於熟悉港道,為海舶總管,死後成為台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是台南獨有的神祇。


 


 


~~~~其餘相片請至部落格相簿觀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