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龍山寺乃是從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的龍山寺分靈而來,清初時的閩南移民多從泉州出海,安海龍山寺的香火便隨移民來到台灣,而龍山寺也成為泉州移民的群居地,因此在台灣的寺名也都取名為龍山寺。
 清朝時這樣的龍山寺在台灣較著名的總共有五座,分別是淡水的龍山寺、台北艋舺的龍山寺、台南的龍山寺、鳳山的龍山寺以及鹿港的龍山寺。其中最早創建的是台南龍山寺﹝雍正年間﹞,其次是艋舺的龍山寺﹝乾隆三年﹞、鳳山龍山寺﹝乾隆初年﹞、鹿港龍山寺﹝乾隆五十一年﹞,最晚的是淡水龍山寺﹝咸豐八年﹞。


 


龍山寺的歷史背景


寺廟的起源,都是與居民的生活及歷史背景有密切關聯。而台灣的龍山寺乃是由晉江安海龍山寺分靈來台,故名龍山寺。較著名的總共有五座,分別是淡水龍山寺、台北艋舺龍山寺、台南龍山寺、鳳山龍山寺以及鹿港龍山寺,淡水龍山寺現為三級古蹟。

  龍山寺的信徒主要是泉州的晉江、惠安、及南安等俗稱「三邑」人士,雖說觀音信仰為中國普遍信仰,但在泉州仍有強烈的地緣色彩,也即是在台灣仍是以來自三邑人士較有可能建造「龍山寺」。其中最早創建的是台南龍山寺 ( 雍正年間 )、其次是鳳山龍山寺(乾隆初年) 、艋舺龍山寺(乾隆三年)、鹿港龍山寺(乾隆五十一年)、最晚的是淡水龍山寺(咸豐八年)。而淡水龍山寺位於淡水鎮中山路九十五巷二十二號,在淡水老市場內,主祀觀音菩薩,配祀媽祖和註生娘娘。光緒十年(1884)爆發清法戰爭,相傳在戰爭期間觀音菩薩顯靈,保佑淡水居民平安無事,事後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頒賜「慈航普度」匾額感謝神恩。


龍山寺的建築特色


傳統建築空間,往往面積越大,即表徵地位越具崇高性。淡水龍山寺正殿屋宇最高,三川殿次高,最後為左右過水廊及近年所建的拜亭,從中顯示其最尊之空間地位。

  淡水龍山寺,坐西朝東,是一座風格古樸造型簡潔的三開間兩殿兩廊式建築。前殿正脊三段構成,正面裝修全用觀音山石材,光緒二年所立的龍柱,龍首張口但左含珠、右不含,形成一特色。另一個較特別的是淡水龍山寺位於老市場內,沿街面連幢住商混合「街屋」區,主要形成原因多因市街形成初期,沿街面土地分割界限所造成的模式。多呈前後進深長而面窄的情況,並兩側有鄰房緊臨,甚至成為共同壁。寺的東面入口與南面清水街側壁,長久以來都已為固定攤販所據,使原本路寬狹小的清水街,成為攤販彙集的市場,而各攤位都各自設遮陽避雨蓬一路緊連相接,使清水街猶如不見天日的「暗街仔」,雖對當地環境衛生造成部份影響,但此種「暗街仔」特殊街道景象在台灣已不多見。

  綜觀台灣這幾座龍山寺,平面格局不盡相同,材料亦有別,且與祖廟安海龍山寺也不同,呈現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及不同地區背景影響,給予每一座寺廟獨特風貌。然而不同風貌中,仍突顯泉州派匠師的共同特色,即木結構及斗拱技巧成熟,用料較細,瓜筒較長。另一個共同點,即是初建時都選擇在市街的邊緣或郊區,如台南龍山寺則在東門外,艋舺龍山寺在新店頭街南郊,鹿港龍山寺在五福大街的南郊,鳳山龍山寺則在面臨出東門的下橫街尾,這些地理位置似乎反映屬於佛教的龍山寺,有性喜幽靜的傾向。但較為特殊的是位居鬧市之中的淡水龍山寺,非常值得我們去觀察、了解它。


重要事典


咸豐八年 (1858) 黃龍安等三邑眾創建龍山寺。
咸豐末年 因地震毀壞部分建築,黃龍安等三邑眾修建。
同治四年 (1865) 在同治元年因三次大地震造成龍山寺毀壞,王盛泰號與許水來沿用舊材形制未變修護龍山寺。
光緒二年 (1876) 首見福州人與東北人、旗人捐獻柱聯、匾額與香爐。
光緒十年 (1884) 為了答謝神庇光緒皇帝賜匾額「慈航普度」。
日治時期 許丙籌建龍山寺,但目年未能在廟中找到相關文物以資佐證。
民國三十八年 李鈞池、洪開源修護龍山寺,抽換龍邊次間門柱。
民國七十一年 因白蟻侵蝕、漏雨滲柱,慧心法師籌資修護龍山寺,並添建拜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道人 的頭像
    老道人

    正一觀定性道壇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