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相傳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鄭成功自福建湄州請了三尊「軟身寶體媽祖」神像(坐姿高約四尺至四尺四寸)做為護軍之用。一六六四年,鄭成功攻台迫荷蘭人獻城投降後,據民國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日人所編「台南祠廟名鑑」一書,記載康熙七年(即永曆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六八年)鄉民在安平海邊建廟,奉祀媽祖;原址為現今的安平西門國小,名「天妃宮」,為漁民、商旅、負販與安平士民的信仰中心,香火不斷,亦是台灣地區媽祖信仰重鎮。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改稱「天后宮」。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甲午戰敗,台灣割讓日本,依據故老相傳,日軍入安平之際,有清軍兵勇多人受困於媽祖宮,慘遭日軍殺戮,屍首竟然埋於廟後空地;神聖殿堂因遭血腥之污,終致香火冷淡、棄置不用。其後日人設立安平公學校,乃以該廟作為教室使用,進而做為日人小學校,餘地終致標售拆毀;主祀的三尊媽祖神像與配祀諸神像被迫寄祀於安平各廟,其中「大媽」祀於廣濟宮,「二媽」祀於靈濟殿,「三媽」祀於妙壽宮。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年)天后宮在清代安平水師衙門故址(亦是現址)重建。


 正殿工程完竣,乃將昔日寄祀於安平各廟的三尊媽祖神像奉請入廟安座,安平人信奉的「媽祖」終得以重興香火。民國六十二年(西元一九七三年)更增建鐘、鼓樓與兩廂,規模更擴大,及至民國六十四年(西元一九七五年)三月,重建工程全部完竣,廟貌宏偉,金碧輝煌;次年三月舉行落成祈安建醮大典,熱鬧非凡。


「安平開台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廟內三尊「軟身寶體媽祖」神像有一傳奇故事,相傳三尊媽祖係鄭成功自福建湄州請做護軍之用,鄭氏被滅之後,湄州「祖廟」要求歸還,安平地方父老不肯,最後議定神前連續「百筊」決定,未料祖廟竟連續二次「百筊」請回大媽、二媽,最後三媽僅差「一筊」讓安平父老保住「三媽」,這段「安平媽」神顯傳奇,現少有人知悉。


「天后宮」廟內三尊「軟身寶體媽祖」神像,係於明永曆十五年,延平郡王鄭成功自福建湄州請做為護軍之用。福建湄洲祖廟發現媽祖神像,在鄭成功東征之前忽然失蹤,偏尋無著,祖廟聽傳係鄭氏隨帶媽祖東征渡台,唯台灣隔阻重洋,且鄭經又繼承父志,以藩府所在地台灣「安平鎮」為抗清基地,以後揮軍反攻閩之沿海,戰事頻傳,祖廟雖欲來台調查,但限於當時時局,依然無法成 一直到鄭氏被清所滅,台灣入清朝版圖之後,中國與台灣之交通始日臻頻繁,而媽祖神像之下落,已傳布至福建湄洲祖廟,湄洲祖廟得報,即派人到台灣來察看,果真在安平「天后宮」發現,廟內所奉祀的三尊媽祖神像,原係湄洲祖廟之神像。湄洲祖廟發現此事,就與安平媽祖廟董事會交涉,要求給還三尊神像歸宗。但安平地方父老反對湄洲祖廟之要求,不肯採納,因此雙方發生極大爭議,互相堅持不讓步而不能解決。


 最後雙方議定在媽祖神前設案擲筊決定,但當臨擲筊前,安平父老為保「媽祖」而暗欲刁難,要求必須用磁碗作「筊配」才肯答應;而湄洲祖廟廟方對此要求不假思索即同意,於是進行擲筊竟連擲「百筊」,湄洲祖廟廟方以為終可請回媽祖,事情可圓滿解決。


未料安平方面再次出言為難,聲稱雙方百筊之約只是限「大媽」聖像而已。湄洲祖廟這方也無可奈何,只得將「大媽」奉請下座,如此在安平地方父老眾目睽睽之下通過第一關。第一關之後,「二媽」竟也讓湄洲祖廟廟方一連順利獲得百筊奉請下座,這種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令現場參觀群眾鴉雀無聲,靜觀究竟。第三關之三媽,也依次繼續開始擲筊,又是一筊一筊的進行,一直到九十九筊,當安平方面眼見只差一筊即將百筊,個個呆若木雞,只有等待最後一筊論結果;正當眾人屏息以待,那聖筊擲出剎那間,筊配之一突由地直騰而起,不偏不倚飛插夾在中樑正中央,懸而不下,眾人甚感神奇,認為係「三媽」神示所在。


事後,湄洲祖廟方面知道安平信徒之虔奉媽祖,尤出至誠,所以讓步,始應允安平信徒的要求,將「三媽」神像留在安平媽祖廟內奉祀;於是「大媽」與「二媽」神像,即在雙方和氣之下歸宗,此事終告和平解決;事後湄洲祖廟重新粧塑大媽與二媽神像,分靈送到安平「媽祖宮」供奉,以感念安平地方父老對媽祖虔誠。


 故相傳昔時湄洲祖廟派人請回大媽及二媽寶像之後,安平「媽祖宮」雖添足神像供奉,惟對新塑的神像,老一輩一直來都忌諱其言,所以逐漸少人知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