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遠自明鄭時期,漢人自台江內海(今之安平至鹿耳門一帶),溯航新港溪(今之鹽水溪),及其上游許寬溪(今之許縣溪)進入新豐里,墾荒聚落後,該地稱為「香洋仔」或是「小香洋」,在明鄭氏台灣軍備圖記內就有小香洋民社之記載。


開拓「香洋仔」之居民為景仰關夫子聖德及祈求民安雨順,就建土屋葺茅茨堂宇供奉,以便朝夕膜拜,距今已有三百餘年。


根據清康熙五十九年(西元1720)歲貢生陳文達編纂的台灣縣志卷九寺廟條云:「在新豐里關帝廟,偽時建」,偽時指明鄭時代。文中所指的「關帝廟」即現今關廟鄉的山西宮關帝廟。


至康熙五七年戊戌 (一七一八年)重建堂宇(依日人寺廟名鑑),後歷四五年,即乾隆廿七年壬午(一七六二年)由知府蔣允重建為正式廟宇,總工程費銀元二仟元,閱三年竣工。


至道光廿四年甲辰(一八四四年)三月,因郭光侯事 件,前後兩殿焚燬殆盡,惟中殿巍然獨在。是以道光廿六年丙午(一八四六年)由總董方玉瑤、郭振評、張鴻元等發起籌募二仟五百元重建,至道光廿八年戊申年(一八四八年)完工。


嗣後堂前結市香火漸盛,至咸豐三年癸丑(一八五三年) 五月一日大地震,除中殿外,其他受災倒圮,乃至咸豐五年乙卯(一八五五年)由總董葉合成、吳德昌等籌金三仟元重修,至咸豐七年丁巳(一八五七年)完成。後至同治元年壬戌(一八六二年)夏季,又因大地震堂宇傾圮,獨中殿屹立如故。雖歷三次災變,中殿皆無受損,其神威如是不可思議。至同治六年丁卯(一八六七年)復建完成,如此歷代居民無時無刻用心維護本聖廟。


光緒廿一年乙未(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日本,同胞忍辱受異族統治,本廟遂成漢人民族意識之堡壘,參拜者多。


   至光緒廿六年庚子(一九○○)修繕一次,後經十一年即宣統三年辛亥(一九一一年)由黃敏等發起募捐五仟元修建,至民國二年癸丑(一九一三年)完工,隨之建醮。民國九年庚申(一九二)十月,關帝廟街因施行市街庄制度,改稱為關廟庄。


『赴沙場之軍伕在危急之機,突見空中聖帝之形影,轉危為安者不乏其人。尤奇者,


民國卅一年投落在聖廟東北角 一百公尺 處巨型炸彈竟未炸開


 


民國廿二年癸酉(一九三三年)由葛喬年、張陶、曾水泉等鳩資擴大規模重建。舊廟現存龍柱、壁堵之石雕,前殿蜘蛛結網木雕,兩側鐘鼓樓皆斯時所施工築造,歷時二年完成。未及建醮即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時,日軍強徵同胞為軍伕,遣往南洋當砲伕。此時聖廟更成苦難同胞精神上僅有之寄託,祈求庇護安返之聖地。


赴沙場之軍伕在危急之機,突見空中聖帝之形影,轉危為安者不乏其人。尤奇者,民國卅一年投落在聖廟東北角 一百公尺 處巨型炸彈竟未炸開。居民能安然無恙,於是參詣者更眾。


日本政府為削弱漢人民族意識,處處妨礙參拜。至民國卅三年甲申(一九四四年)藉皇民化運動,焚燒神像,迫令奉祀「大麻」。殿內二至五關帝神像由居民搶護匿藏,其餘小型神像全被焚燬,獨對鎮殿之大聖像未敢侮蔑。


    同年,日本新豐郡守兒玉袈裟雄藉詞開闢通往日本神社(曾建在現時關廟國中之小山丘)之通路,迫令拆除聖殿。但由曾水泉等冒險勸阻,始能倖免。同年底日本關東軍劍部隊由人見中將率領進駐本地,強佔聖殿,使鄉人無法參詣。


民國卅四年乙酉(一九四五年)日軍敗績畢露,毀壞殿內陳設,然而仍不敢冒瀆關夫子聖像。同年十月台灣重歸祖國,鄉人即修復聖廟,恭迎避難之神像重回殿內,關廟庄亦改稱關廟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道人 的頭像
    老道人

    正一觀定性道壇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