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超峰寺位於高雄縣阿蓮鄉大崗山海拔 二百六十公尺 處,山下是一望無際的嘉南平原,原是地方性組織的聯庄廟,早期稱 「崗山巖超峰寺」,以祀奉觀世音菩薩為主,加入民間信仰色彩。一直到第一任住持永定上人才秉持學習傳統佛教為理念,開創佛教大叢林,是日據時期佛教四大法脈唯一位在南台灣的宗教傳承。開照老和尚開參老和尚承先啟後;法智老和尚承襲先人理念,加入佛教主流文化體系,成為正規佛寺。以下就從年代的變遷,來介紹超峰寺的建寺沿革。


超峰寺發展過程


根據《台灣通史》卷二十二載,清朝雍正九年 (1731) ,名僧紹光禪師在當時被稱為 「崗山樹色」的大崗山上結茅舍修道,視為超峰寺開基之始。


清朝乾隆二十八年 (1763 ) 台灣知府蔣允喜新建觀音殿,額名 「超峰寺」,傳說興建過程中因為經費不足,所以流出「飛瓦術」的說法,讓人民自動帶一塊瓦上山,不管傳聞是真是假,但也是超峰寺興建過程中的一項趣聞。從此超峰寺就不斷發展,香火鼎盛,可惜經過一百四十多年時間的侵蝕,到日治時期 (1895 年後 ) 殿宇中只有一位廟祝在照顧香火。


到了民國前六年 (1905 ) ,義敏上人帶著他的徒弟 永定上人雲遊到超峰寺,不忍心古剎頹壞,興起了重建的念頭。


民國前三年 (1908 ) 永定上人,先修整 「觀音殿」,並在民國三年 (1914 ) 增建迴廊,作為朝山香客的休息地方,度化僧尼引領眾人修行,是超峰寺第一代住持。民國十三年 (1924 ) 建蓮華、普同、報恩 「三寶佛塔」,是現存超峰寺最古老的建築。


民國三十一年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佔據大崗山並把這裡當做軍事要塞,不准寺僧居留,下令強迫遷移,當時由永達上人率領超峰寺、龍湖庵、蓮峰寺等各寺僧尼下山合建道場,定名為「新超峰寺」。


台灣光復後,山上寺廟都毀損不堪,第二代住持 開照老和尚率眾重建,到民國四十七年完工,超峰寺重新展現出莊嚴寶剎之氣,成為四眾所依止的修行勝地。


民國四十八年 開照老和尚閉關,由 開參老和尚接替成為超峰寺第三代住持,民國五十一年舉行護國千佛大戒曾,禮請白聖老和尚等主持,前來受戒的戒子多達五百多人。


民國六十四年開參老和尚功滿圓寂,住持職位由法智老和尚代理,民國六十六年晉任第四代住持,銳意整頓寺內的建築,寺貌換然一新。興建西方三聖像,增建記載佛陀一生故事景象的「小雪山」、「十地閻王殿」等啟示世人,民國九十年 (2OO1 ) 成立超峰寺歷史文物室,將三百多年來超峰寺的古文物做了完整的收藏與展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道人 的頭像
    老道人

    正一觀定性道壇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