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清治時期打貓庄鄉民昔時常因地域觀念,北港泉州人與民雄漳州人為細事而發生分類械鬥乾隆時尤烈,雙方死傷甚眾,乃舉辦中元普渡超渡亡魂,1797,立中元普渡大神大士爺之廟宇以奉。


另說,乾隆時本地惡疫流行,死傷無算,觀音大士中元節化身鬼神出現,從此消災去疾,鄉民立廟以誌之。


民間亦有一說如下。嘉慶君遊台灣時,見此庄有山風水如筆架,乃歎曰:「豎筆架出天子,倒筆架出大士」(意思是本山因為風水如倒著的筆架,將來會出現偉大的士人)。言畢,本山山神戎裝顯靈,跪謝曰「蒙金口大士,小神拜謝。」(山神故意會錯意,顯靈感謝嘉慶封他為「大士」神),故民間尊其神為「大士爺」,建廟以祀之。


大士爺廟於臺灣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九年(19067.1級大地震央損毀,至大正12(1923)進行重建,震災中打貓庄其他廟宇也遭毀損,遂同祀開漳聖王於左配殿,開臺尊王於右配殿,天上聖母於後殿。但受限於日本殖民宗教政策,只好以「慈濟寺」名義復建,至解嚴後之1987才恢復原來廟名。


1999天上聖母移駕至重建之慶誠宮,大士爺廟後殿改祀三寶佛。本年921大地震,以及同年1022日之6.4級大地震央,大士爺廟於遭受嚴重損毀。雖未倒塌,但樑柱皆嚴重變形,遂由公家監督重建。


目前的大士爺廟坐西南朝東北,是一座三進三開帶左右廊道的廟宇建築,因歷年不斷增修,可見不同時期工法。前殿外檐裝修為石雕牆堵。左右山門(配殿門)為鋼筋混凝土造,歇山燕尾翹脊屋頂,左山門額題「開漳聖王」,右山門額題「開臺尊王」(國姓爺)。正殿左右山牆面配祀十八羅漢,舊有的神像於1990年代遭竊,現神像為後來添置。


 


民雄大士爺信仰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依照一些歷史文獻,主要原因在於瘟疫盛行,先民求醫無門,地方士紳為了驅逐地方疫癘,特別向大陸向道教張天師請教,迎回鎮壓瘟疫的大士爺神像。也因為先民初由大陸的福建廣東兩省移民而來,初時常有地域觀念,往往為小事而發生械鬥 乾隆時期特別有二次激烈械鬥,雙方死傷甚眾,由地方士紳倡議舉辦「普渡」活動,舉行祭典超渡亡魂 ,促使民雄鄉的「大士爺」信仰得以如此興盛。


 


民雄大士爺信仰」肇始於朝打貓地區,文獻早有相關記載,詳細時間已不可考,可將「大士爺廟」的發展過程分為三個時期來說明:


一、神明會時期:


    在「大士爺廟」還沒建立時,大士爺並無金身的存在,只在祭典時才以紙糊造型出現,祭典結束後馬上焚化,而祭典事宜由各個神明會爐主全權負責。


至於正確的建廟日期不易推定,且各文獻資料眾說紛紜,最可靠的推論為大士爺信仰興起之後,信徒所捐獻的田產與租金漸多,因此有足夠的資金建廟,但當時神格屬陰神一類,所以廟身為「有應公廟」或「土地公祠」一般的小廟,也符合報導人所說的「土角厝廟」。


 


 


二、慈濟寺建廟時期: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嘉義地區發生了「丙午大地震」,民雄一帶的寺廟建築毀損殆盡,包括原本的大士爺廟、慶城宮(媽祖廟)、開漳聖王廟、開台尊王。由於人力、財力有限,鄉民合併這四座廟剩下的殘餘建材,而目前的建築格局就是當時合建的年代,依大士爺廟正殿左側過水廊壁上的「慈濟寺建築捐題牌記」中,推論在日據大正十二年(1923),由街民集資興建,以「慈濟寺」之名重新建造完成,至1937年歷經15年才完工。廟身採「五開間、三進、二過水」,座南朝北的南方風格地區大廟,進深大、燕尾脊屋頂,更顯出閩南建築之美,無論是石雕、木雕、都是值得品賞的古蹟。


至於廟名為何不是「大士爺廟」,而是「慈濟寺」。這是因為當時日本人在臺推行「皇民化政策」,禁建並拆毀道教廟宇,所以不敢直接以「大士爺廟」的名義提出申請,而以佛教「慈濟寺」之名,向日本政府申請許可因而才擇吉建廟。 另一方面,大士爺在當時被認定為鬼魂崇拜,這是不被日本政府所接受的信仰。


 


三、大士爺廟時期:     


    民國七十四年,因早期土地登記名字為「大士爺會」,而管理組織名稱卻是「財團法人慈濟寺」,使得廟產土地無法變更登記,後辦復名事宜。在民國七十六年,經嘉義縣政府及嘉義地方法院裁定,改歸原名為「大士爺廟」,全名定為「財團法人台灣省嘉義縣民雄鄉大士爺廟」


 


「大士」是六種天官中,專司鬼神之祀的官職,早期相關文獻記載中也有稱為「觀音大士」、「慈航大士」等稱號。「觀世音菩薩」意同於「觀音大士」,因唐太宗李世民諱,所以「觀世音」簡稱為「觀音」,而「菩薩」即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或稱為「大士」。


另一種說法為徽宗因篤信道教封釋迦佛為「大覺金仙」,封菩薩為「大士」,此時道教、佛教混為一體,因此民間以「觀音菩薩」為佛稱,「觀音大士」則為道教的稱呼。而根據台灣民間的傳說,大士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這是受到佛教中國化的影響。


至於「大士爺」信仰,應與「鬼王」崇拜有關,造型一般為青面獠牙、怒目吐火、生角、頭戴觀音像及執旗的神像。「大士爺」原本是一個惡鬼,食量很大,常常掠食人畜,偷食農作物,後來被觀音收伏,以足踏於頭頂。因大士須化身為凶桿的容貌,口吐三昧真火,所以才吐舌的


在台灣民眾的信仰中,深信「大士爺」就是被「觀世音菩薩」所收服的「鬼王」,在所有建醮儀式中,所見到紙紮的「大士爺」頭頂上,都有一尊「觀世音菩薩」像,象徵「觀世音菩薩」掌握鬼王來監督眾鬼的行為。因此「大士爺」被定位在「普渡公」的鬼王地位,現身的時機在慶祝建廟落成,祈求五殼豐收、消除瘟疫、禳災及酬神還願的建醮祭典,或是中元普渡法會中。基於人們對鬼魂敬而遠之的心理,往往在醮局結束及普渡完成後,就將功成身退的紙紮大士爺火化,送回天界。


鬼王崇拜」對人民心理上的影響,常常會產生一種又愛又恨的矛盾情結,一方面,畏懼鬼王的恐怖形象,另一方面,卻又希望藉鬼王來鎮壓其他妖魔鬼怪,所以在台灣民間信仰的過程,自然會發展出一套詮釋體系,來解釋這樣的信仰行為,從「民雄大士爺」的信仰傳說中,正可看出此種祭祀行為的演化過程,雖然「民雄大士爺」的神格,透過傳說的強化,由原本鎮守醮局的守護神,升格為受信徒祭拜的主祀神。


 


民雄大士爺廟是全台唯一以「大士爺廟」為名稱的廟宇,廟內主祀為觀世音菩薩,但每年農曆七月廟方都會特別訂製一尊紙糊的「大士爺」神像,放置在廟內供民眾膜拜。其用意為超渡移民來台亡故的無祀孤魂,並向五方灑淨以鎮壓鬼道。全台各地大士爺皆是由此民雄大士爺廟分香而出,廟內供奉的神明正殿主奉其本尊「觀音大士」, 開漳聖王於左配殿,開台尊王於右配殿,並同祀廟宇同於震災中損毀之天上聖母於後殿。後慶誠宮民雄鄉農會舊址重建,完成後天上聖母移駕至新建之慶誠宮。大士爺廟後殿改祀三寶佛,於民國七十六年(1987)正名為「大士爺廟」。本廟共同祭祀這三座廟的神明,間接保存了民雄地區的廟宇文化


大士爺廟是民雄鄉民最重要傳統信仰之一,每年 農曆七月廿一日 至廿三日是大士爺廟的年度盛事-普渡祭典。三天祭典起源於早期「打貓街」農曆七月份的「頂街大士爺普」、「下街大士爺普」及「下街童子普」之亡魂普渡活動而演變至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