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代臺灣知府蔣元樞的別館,可見一開始就具有相當規模。


  乾隆四十三年(1778)蔣元樞卸職之後,這裡改為「蔣公生祠」,但主祀三官大帝,俗稱「三官堂」;蔣元樞的祿位牌位則奉在右龕,另外還有天醫真人(孫思邈)、財神爺(趙公明)等日常生活相關的守護神,因此信徒很多,香煙頗盛。


  嘉慶年間,官府認為生祠的功能沒有發揮,於是在打石仔街(即今民生派出所)另建三界壇供居民拜神,致使「蔣公生祠」荒廢一時。咸豐四年(1854),有位西蜀人士袁明高來到這裡行醫,後來成為三官堂主持,香火逐漸復甦;咸豐十年(1860)由地方士紳葉履仲主導重建工程,仍維持原有格局。


  日治初期,三官堂因年久失修,前殿傾圮,全部神尊被移到文昌祠,而廟堂先被充做幼稚園教室,再改成日語講習所,後租給漢藥製藥廠使用。昭和二年(民國十五年,1926),三界壇被強制拆除,太平洋戰爭時文昌祠又被炸毀,民眾完全失去信仰中心。


  民國卅七年信徒共議重建廟宇,除迎回移祀文昌祠的金身外,也搬請三界壇的神像入廟合祀,稱「三官廟」。民國五十一年,地方士紳倡議在廟前興建一座質樸雅致的牌樓;民國七十六年起又動工拆廟重建,歷時十年,終於又恢復以往規模。


 


開台四百年,台南府城以老街、古廟及舊城門著稱,尤其是走一趟古廟,更可發現府城人生老病死和廟宇都脫不了關係,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還是一樣。


台南市赤崁文史工作室調查彙整府城廟宇,將府城人一生的信仰歸類為「生、教、長、婚、運、家、醫、名、冥」等九大類,各類都有代表性的廟宇,尤其有數座古廟已名列古蹟,不只是宗教信仰中心,更是地標。


 


台南婦女懷孕及生產後都要祭拜臨 水 夫人陳靖姑,老一輩的人稱之為「鳥仔母」;代表「生」的臨 水 夫人廟位於建業街,原創於清朝乾隆年間(一七三六),廟中女神之多,冠於全台廟宇,民間相傳臨 水 夫人是嬰孩的守護神,可以免除孩童癡、傻、哭、鬧、迷、弱、病、驚等。


 


有教無類的孔子廟,自然是「教」,這座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一六六五)的廟宇,位於南門路上,譽稱為「全台首學」,也是一級古蹟,廟中祭祀的 文昌帝 君及魁星,向來是學子們大考前祭祀的對象。


 


「做十六歲」是府城的成年古禮,主要在中山路的開隆宮行禮,代表著府城「長」的宗教信仰,象徵長大成人,廟中主祀七娘媽,廟宇創建於清朝雍正年間(一七三二),成年禮為全台特有的民俗。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府城「婚」的代表性廟宇之一是大天後宮,一級古蹟,位於永福路,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一六六三),原是明寧靖王府,清朝康熙年間改為大天後宮,主祀媽祖,後殿的月下老人,向來靈驗,和成功路大觀音亭齊名,廟方時常收到信徒共結連理後的還願喜餅。


 


一般人占卜問神,神明當然是神格愈高愈好,三級古蹟天壇供奉的玉皇大帝,是許多人卜卦問天的最佳選擇,這座創建於清朝咸豐年間(一八五四)、位於忠義路的廟宇,是「運」的代表廟宇,香火鼎盛,每年農曆元月九日「天公生」一遊便知。


 


創建於清乾隆(一七七八)年間、位於忠義路的三官廟,主祀三官大帝,是「家」的代表廟宇,是府城人祈求居家平安、和氣生財的廟宇,廟中的財神爺,神情嚴肅,別具風格。


 


人免不了生病,病人除了就醫,還能拜醫神求香灰服用,府城「醫」的代表廟宇是民生路的開山宮,創建於明鄭時期,相傳是全台最早的廟宇,原是將軍祠,祭祀隋朝的將軍陳稜,明鄭時改為開山宮,改奉醫神及保生大帝。


 


青年路的府城隍廟,是府城有名的陰廟,但廟中供奉的學政司,卻是學子大考前膜拜的對象,每逢考季,學政司前總是貼滿學子祈求金榜題名的紅紙條,這座廟宇創建於明朝,是「名」的代表廟宇,也是二級古蹟。


 


人死後進入冥界,相傳由泰山神掌管,民權路的東嶽殿,也是府城有數的陰廟,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一六七三),以陰間法事聞名,是「冥」的代表廟宇,但改建後的東嶽殿,採光充足,陰氣盡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