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嘉義大興宮,大殿面寬進身均為單開間,前設拜亭,形制窄小,規模簡潔。最早的由來大概是在明末天啟年間,由顏思齊率領三千多人馬,由水路登陸台灣的笨港,隨他來台的漳州七縣鄉親眾多,其中有個姓吳的人從福建漳州青礁村,也就是他的家鄉的慈濟東宮恭請保生大帝的金身護衛來臺,之後就安奉在自家的廳堂,左鄰右舍早晚前來膜拜,直到清乾隆32年(西元1767年)才鳩資興建宮廟,稱為笨港慈濟宮,不過笨港街的民眾大都稱為「保生大帝廟」或「大道公廟」,清嘉慶年間笨港溪氾濫,洪水衝毀廟,宮廟改遷,重新建立在麻園寮(即新港)。嘉慶9年(西元1804年)新宮廟落成,王得祿將軍以「香火大興」之意取名為「大興宮」,並贈書卷案桌壹張,以表虔誠。


清道光26年及清咸豐八年再度整修。日本明治32年(西元1904年)及明治39年(西元1906年)兩次地震廟催圮,次年經地方士紳林維朝發起,鄉民出資大修始成今貌。民國43年成立董事會,發動鄉民捐款重修,抽換部分水泥柱、彩繪大門神等。廟後廳舍,光緒11年笨港丞署由宮口鄭府移此視事,於光緒13年(西元1887年)暫以此廟為縣丞署,後因北岸劃歸雲林縣轄署務縮減,更為辦產館,是官員駐紮所,但這個曾是古笨港縣丞署的後廳堂,現只剩兩扇雕花窗等古文物是重要的歷史見證(按:其餘均為民國92年整修時新建)。


嘉義大興宮後殿光緒十三年曾充為笨港縣丞署辦公處所一間。
廟址經編定為道路預定地,左、右後方編定為商業、住宅區。 (經新港鄉八十四年八月十六日都市計畫第三次通盤檢討時,已建請將基地變更為 古蹟保存區予以保存)
建築特色: 新港的大興宮,坐西朝東,位於中正路與大興路交叉路口上。正對著新港奉天宮後的大興宮,是一座單進單開間帶八柱拜亭的建築,形制窄小,規模簡潔。正殿中央供奉同安人的守護神保生大帝,右祀玄天上帝,左奉福得正神。


燕尾翹脊屋頂的正殿,沒有經雕細琢的大木結構,僅用簡單的硬山擱檁。殿內的神龕上方,懸著咸豐八年戊午(西元1858)所立的「帝德化生」匾;對側大門門楣上,有光緒十三年丁亥(西元1887)孟夏、暑笨港分縣事江右楊錫霖敬酬的「恩周道濟」匾對看;右山牆上懸著光緒十一年乙酉(西元1885)孟春、代理嘉義縣知縣李時英敬酬的「保我赤子」匾,這些文物,使看來規模小巧的廟宇,充滿了歷史文化氣息。


單開間的八柱拜亭,雖已改為水泥圓柱,容易漏水的天溝樑也已換上水泥樑,但在亭柱邊顯眼的咸豐八年戊午(大興宮重修喜捐緣金名碑),卻是古蹟年邁的鐵證。


大興宮除為一般祠廟外,又曾長期擔任縣丞署之用,具衙署的型態,台閩地區的保生大帝廟名列古蹟的不少,但兼具衙署的僅此一座,非常珍貴,民國74年(西元1985年)1127,經內政部評定為第三級古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