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早在漢人還未入主台灣以前,五、六千年來這塊土地上就有為數不少的高山族和平埔族人生活著,大家各行其事,互不轄屬。正如施琅「平台紀略碑記」所說:「台灣遠在海表,昔皆土番,流民雜集,未有所屬....」。
  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之際,顏思齊、鄭芝龍等二十八人自東瀛避禍來台,登陸笨港(魍港)開基。
  崇禎年間,福建大旱,鄭芝龍受明朝招撫,為朝廷防守海疆;並自唐山招募飢民數千,每人給銀 三兩 ,三人給牛一頭,到台地吾笨外九庄地帶,從事墾荒撫番的工作,掀起漢人大規模開台的新頁。
  天上聖母,宋代稱靈惠妃,元明稱天妃,清康熙以後稱天后,俗稱媽祖,為早前大陸沿海住民信奉最普遍的航海神。
  當漳泉二府先民民渡海來台拓墾之時,媽祖信仰亦隨台地陸續被開發,流傳到島嶼各處。媽祖宮廟一間一間創建。見證著聖母的廣應靈感和先民開台的辛酸血淚!
  因為地域開放不同,媽祖神像因地而稱:笨港媽、大甲媽、鹿耳門媽、關渡媽..等,也因神靈功能有別而分:大媽、二媽、三媽..等。(大媽尊貴鎮殿、二媽出巡食便、三媽救苦出戰)。時人認為笨港之地為漢人開台之始,所以也稱笨港媽祖為開台媽祖。


新港鄉溪北村的六興宮坐北朝南,正對著嘉義縣政府,是一座視野良好、帶有左右護龍和鐘鼓樓的廟宇,主要供奉的是媽祖像。


相傳西元一七八五年,三糠榔的笨港溪邊飄來一塊樟木。樟木每到夜晚就會放出毫光,附近居民驚嘆之餘,獻給對岸的笨港天后宮,依照神的指示雕刻成三尊媽祖神象。這三尊神象在天后宮遭洪水沖毀後,都被東遷到麻園寮去,也就是今日的新港鄉。之後,清道光六年(1826年)溪北六興宮建廟。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北港朝天宮建廟,爭相媽祖的去向,最後在王得祿出面仲裁之下,大媽祖像奉在新港的奉天宮,二媽祖像供入北港朝天宮,三媽祖像由王得祿請回「奉茶」,直至他逝世後才被歸入北六興宮奉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