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舊日豐原有土墩三處,相傳是大甲溪的漂砂形成的,較大一處在慈濟宮西側,形狀似葫蘆,因而稱為葫蘆墩,豐原之開發,肇始於此。葫蘆墩隨市區開發已被破壞無遺,僅留下中正路旁一處小土堆,供人憑敬。慈濟宮創建於何時,無據可考,約在清朝雍正之間,蓋張達京、廖朝孔開築葫蘆墩上下碑圳在彼時也。據傳有位少林高僧,由湄洲朝天宮恭請聖母神像三尊由台灣西海岸之良港梧棲登陸,肩上擔負著神像及行李,行至慈濟宮現址稍憩,要前往東勢或苗栗,將神像及行李擔起時,卻無法將神像提動,他便向聖母叩拜求聖筊,奉示要在現址鎮座,他便建兩、三間茅屋奉祀。當時治安要靠地方自衛,少林高僧便收徒授藝,漸漸慕名而來者眾多,由幾間茅屋形成部落而成富春鄉,發展成為現在的豐原市。經歷代主持經營已初具大廟規模。
  
佔地達數百坪的慈濟宮坐南朝北,埕場廣闊,兩側四株老榕,枝葉茂盛,廟口一對銅鑄獅子氣宇軒昂,仿照北京故宮天安門,全廟建築是三殿兩護龍式,前殿廟門分置四個門枕石雕,兩側石壁各有人物、龍、虎圖案,前殿樑柱掛有橫匾:「海陸靖綾」。宮內匾額頗多,正殿神龕上的樑柱有十餘尺大匾上書「海國安瀾」,其下有「海不揚波」,匾也有九餘尺。匾額非但以大著稱,更為許多名人所題,如「雍正四年神昭海表、御書」、「同治辛末年,明德馨香、甲子科舉人吳子光敬立」古匾,歷任省政府主席黃杰、陳大慶、林洋港、前副總統謝東閔、 李登輝 先生等各有墨寶,留置樑柱。

慈濟宮前殿供奉天上聖母,湄洲媽祖奉祀神龕前置有清嘉慶19年的大神案。兩側配祀千里眼、順風耳,彫刻俊美,是名匠陳駿檉的手筆,後殿主祀觀世音菩薩,配祀地藏王、地母娘娘、玉皇大帝、三官大帝、釋迦佛祖等諸神,兩側殿廊分置十八羅漢,造型生動,各具神態,是難得的藝術品。據說十八羅漢與觀世音菩薩、兩側護室的神農大帝、福德正神、 關聖帝 君等神像,都出自於唐山名師巧手。後殿丹墀處有山景水池等,是民國六十三年增建,假山植以花草,綠意扶疏,別具生趣,兩側殿廊一對書卷窗,石窗配以石刻竹節窗欄,分別書有「聽松風」「觀水月」分外雅緻。兩側偏殿天井盡頭,分祀三山國王、註生娘娘。右廡為「漢壽亭」奉祀 關聖帝 君,左廡「稻香殿」供奉神農大帝,左廂是文昌殿,主祀 文昌帝 君,配祀國姓公、巧聖先師、 司命灶 君,右廂「伽藍殿」主祀城隍爺、配祀福德正神及諸位開山始祖祿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