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石精臼屬中西區天后里,因往昔此地接近米街(今新美街),因此有舂米穀的行業產生,日久成地名。亦作「石精臼」,石臼為舂稻去穀的用具,可以用來搗去稻穀的穀皮;早期米街附近一帶放置許多這些舂米的器具,地以器具為名而得稱 。石精臼 開基共善堂 主祀保護大帝邢府千歲七位兄弟,稱為邢府大千歲、邢府二千歲、邢府三千歲、邢府四千歲、邢府五千歲、邢府六千歲而至邢府七千歲。創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俗稱為「石精臼王爺」。 另外相良吉哉的《台南州祠廟名鑑》記載 為:當時泉州南門外的檺林宮,由於邢王爺十分的靈驗,所以光緒15(1889)渡台的泉州人將其攜帶來台灣奉祀。最初是在民宅中讓神明當作奉祀的場所,而後代的信徒募款買地來建廟,由林文賢、成利 、葉和美等出資三百多銀元,在明治28(1895)竣工建成,位於台町二丁目一三一番地,即現在米街廣安宮行館附近,位於赤崁樓西處o
 
 
日治時期明治44(1911),台南市實施街道市區改正計畫,除了整理交通與市容外,也拆除許多的廟宇,大正10年(1921年),拓寬民族路,原在石精臼 的共善堂和在米街的廣安宮也遭拆除,共善堂神尊先暫時寄祀在鄰近的大天后宮佛祖廳中,四年一次的府城迎媽祖盛會,共善堂也會一大早集合,請邢府千歲坐轎前往大天后宮恭請媽祖出巡,已成為一個慣例;《寺廟台帳》與後來整理的《台南州祠廟名鑑》紀錄,在石精臼建廟時,也同時供奉朱王爺和李王爺 ,日治時期經過街道改正拆廟、大天后宮寄佛、與廣安宮合祀這些階段,許多神像流落民宅,顛沛流離下,許多神像已不存於現共善堂中;所以 開基神像只有一尊,共善堂遭拆除以後,信徒尋找重建的廟地,於是在日治大正13(1924)共善堂與米街廣安宮商議雙方同意合祀,申請仲裁後,以共善堂之遺址,及廣安宮的經費來共同重建,為「廣安宮共善堂」兩廟並存 ,移入當時臺町二丁目九十七番地,現址新美街172 ,廣安宮與共善堂於昭和八年(1933)二月為合併建築事情不合,有和事老極力仲裁,才和解息事雙方任印承諾, 二月八日 破土至年底完成新廟合祀 。廣安宮原本的池、金、何、馬列位千歲,加上共善堂的邢府千歲,合稱為「五府千歲」,因此廣安宮現在仍保留有當時所傳的百年邢王金身,也再雕造邢府千歲大尊金身作為出轎鎮殿之用。
民國六十九年(1980)6月由信徒劉來欽、董炎松、蔡木生、王新練、王必炘、陳柏青、董深淵、陳明輝、蔡鑫澤、許溪山、王清溪、林偶才發起重建,成立管理委員會,購廟地在現址,舊名粗糠崎 ,廟貌神房於民國七十年農曆 二月十一日 午時迎神入廟,重振香火,行醫濟世,並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底舉辦祈安慶成清醮,當時廟體規模為兩層樓,一樓為餐廳、彈性空間,二樓才是奉祀邢府千歲的殿堂;因在巷子中,加上廟體不大格局似普通民宅,經年累月信徒日增,空間較難容納運用。民國九十四年(2005),主任委員劉來欽先生,感念神恩浩蕩因此發起拆除原本建築,捐購土地來擴建開基共善堂。
自民國九十四年(2005)以後到民國九十六年(2007)因共善堂籌建新廟於現址,拆除原有舊二層樓建築,而遷到一旁鐵皮搭建的臨時行館,終於2007年中入火新廟安座,廟貌巍峨寬敞,兩殿式建築中間留有中庭,廟內裝飾典雅,是為現在的廟宇規模,並於年底舉辦「開基共善堂丁亥年慶成祈安三朝建醮大典」。慶成祈安三朝建醮大典,邀請共善堂各友廟共襄盛舉,包括有在日治時期街道改正讓共善堂邢王爺暫時供俸廟中的府城公廟大天后宮、東港地區三大邢王廟宇:東港共善堂、共和堂、共心堂,.與高雄的哨船頭共興堂、高南共成堂,均是以「共」字做為廟號開頭,奉祀七位邢王系統;境主四聯境普濟殿、當時合廟奉祀的米街廣安宮,以及其他交誼廟宇六興境慈蔭亭、八吉境朝興宮、外關帝港厲王宮、內關帝港開基武廟、南廠敬威堂、十間巷共敬堂、祀典武廟、高南北極殿、米街邢天府等等共襄盛舉,盛況非常。三川殿懸有開基共善堂廟匾,廟中中庭正殿上方,有以石刻之「玉敕天皇殿」,非常氣派豪華,中庭面對三川殿的四垂頂下方,為出錢出力為共善堂籌建新廟貌的好帝一食品創辦人劉來欽所獻「大哉神恩」鐫刻。。另外原有舊宮匾:「天皇殿」、「共善堂」兩塊,現存米街廣安宮行館內,目前新廟為仿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