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武德宮開基主神即是武財神爺「趙公明」,是封神榜的一位高真神仙,道家供奉尊稱為「趙玄壇元帥」。受玉皇大天尊封為三十六天官之首,率領東、西、南、北路財神,掌管天下財庫,都是專司金銀財庫的神仙,因此被民間統合尊稱「五路武財神爺」。


清道光年間,有位先民陳信士,始自山東恭請武財神爺神尊渡台,奉祀於舊苯港今之北港,因逢兵禍災變,日據時代香火中斷,直到國民國五十二年時秋,蒙嘉義縣新港鄉東興廟池府千歲指示,恭請尊神救世萬民,僅以香爐一只供於自宅原處地上,一心誠敬早晚上香供茶獻,瞻拜七年未曾中斷。於民國五十九年冬,尊神感動乃扶乩降示;雕刻像一尊,即出示尊號「天官武財神爺」,並創宮名為「北港武德宮」受眾人朝拜,定每年三月十五日為聖誕日,十二月初九日為開光紀念日。


本宮原址(北港鎮中山路六十一號)因地狹窄,每逢聖誕祭典,無法容納眾多善男信女,宮主陳茂霖有鑑於此乃獨自捐地,作為建宮基地,並於民國六十七年仲秋,率同家人解囊出資興建新宮,至民國六十九年初期廟貌全部竣工入火安座。 天官五路武財神移駕新宮,廣開濟世之門,神威顯赫渡眾無數,翌後數年來承蒙眾善男信女樂捐龍柱、石柱、石堵、石刻神像等工程,迄今廟貌巍巍壯觀略有初成,五路武財神爺的神尊分靈遍佈各地,造福千萬善信,誠為武財神爺之顯化庇佑,更承蒙諸位大德熱心支持與鼓勵,為答神恩終生立志弘揚聖道,更祝福諸位大德閤家平安萬事如意,事業興隆五路進財。


 


日治時代以前,在臺灣幾乎沒有單獨為財神建過寺廟。民國六十九年代正式創建的「北港武德宮」(扶乩降示則稱創於道光年間),一般認為是台灣第一座,明白揭示以「財神」為主祀的財神廟。任何一種民俗或民間信仰的產生,都有他的時空背景;「北港武德宮」的創立自也不例外。這座新廟,躍升速度極快,短短三四十年業已名聞全臺,香火之盛在北港地區僅次於北港朝天宮,令文史工作者不得不登門,認識他的現在與過去。

北港是漢人早年來台移墾的重要河口港之一。數百年來,先民在此留下他們的足跡與勝蹟,相傳西元1621年有顏思齊等來此開展移墾壯舉;1694年樹璧和尚來此建造天妃廟;1788年林爽文事變後,地方為犧牲者建造義民廟;1895年日本人來了,統治半世紀,留下糖廠、鐵橋、十角水塔、宮口老街……等供後人欣賞。前人說得不錯,凡走過的必留下足跡,那麼活在現在的北港人留下什麼樣的足跡?
六十年代,台灣由農業社會轉為工商社會,北港在新的時空背景下,所留下的新足跡之一,便是象徵台灣新社會到來的「財神廟」──它的正式廟名叫「北港武德宮」,主祀「天官」武財神趙公明。

武財神身世之謎

武財神趙公明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也有民俗學者作過研究。較有名的有著名的人類學學者 陳紹馨 博士所著的《玄壇爺在台灣》、著名的民俗學家郭立誠的《財神出身說從頭》、臺東師範大學吳騰達的《寒單爺研究》……等。北港武德宮香火鼎盛,號稱分靈數百,交香數千,信徒數十萬,不過,尚無學界來此做過學術研究。

這些研究裏, 郭立誠 老師的財神爺研究,則替正財神的身世演變,找到了大致的脈絡。趙公明的身世演變大致如下:

「趙公明」的名字最早出現在晉人干寶的《搜神記》,在書中他只是個冥間的鬼將軍;到了梁朝陶弘景的《真誥》一書,他成為凶神惡煞的五瘟神之一。到了元朝大德本《三教搜神大全》,比較清楚地說出他是秋瘟使者;同書〈張天師條〉中,則說載他為天師守丹爐有功,因而得道成仙,進而擁有許多頭銜、職權和部屬。至此趙公明由供主神驅使的鬼將軍變成瘟神,再由凶煞的瘟神變成慈悲助人的善神;也就是由冥界作祟的鬼轉為庇佑陽世的神。

趙公明真正成為武財神,當然首功要歸給明朝的《封神演義》。在《封神演義》中他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壇真君」,統帥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位財神,並負有「迎財納神,追逃捕亡」的職責,於是趙公明的財神形象終告完成。
現代台灣信徒所相信的趙公明傳統,也大部依據《封神演義》而來。他們認為武財神就是趙公明,亦做趙光明,俗稱玄壇元帥,又稱玄壇爺、寒單爺、趙玄壇和銀主公……等。

民間版的傳統財說他是商周之際山東終南人氏,善於理財而非常富有,所以人民奉他為武財神。原居峨嵋山羅浮洞修道,黑面濃鬚,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執元寶,隨身帶著百發百中的定海珠和縛龍繩(或稱綑仙索)。在演義中為商紂陣下一員猛將,歿後持續修道,功成圓滿後受封,成為職司禳災保安,買賣生財之神,御位中路財神(即正財神),為財富的主宰。

後來他又受玉皇大帝欶封為卅六天官之道,命也率領納珍等四位部屬迎祥納福,掌管四方凡間神禍,故合稱「五路財神」職司掌管天下四方財庫。

財神在北港

在民間信仰信徒的心中,每一尊神都是他們心目中的財神,信徒希望他們崇拜的每一尊神靈都能賜給他們財富。

三百多年前,北港猶是一個河港口,居民大多從福建、廣東渡海來台,在康熙卅二年(1694年)創建天妃廟,主祀海神媽祖。至今,北港人十個有九個半是媽祖的信徒,有任何生活上的困厄,大多是向媽祖祈求消災賜福,媽祖自然而然成為北港人心中的財神。

到了乾隆四年(1739)笨港(北港)又建了水仙宮和協天宮(即關帝廟),這兩座廟都是笨港商人商常議論商務,仲裁商業紛爭的場所,水仙宮裡的大禹和協天宮裡的關老爺,也是北港人心中比較正式的財神。

民俗專家李甲孚曾經說過;「財神雖然廣受民間奉拜,但清代以前中國一直沒有主祀財神的廟。」一般人對財神一向是「愛在心裡口難開。」因農業社會,人們忙於莊稼,能求個「風調兩順」就算不錯;頂多再求個「耕讀傳家」,已算是上等人了。在工商不發達的時代,想發財對常民來說是太奢侈了。財神信仰自然是不發達,頂多是過年時來到人間應景一番。

到了六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北港雖只有五、六萬人口,卻是沿海農村最大的市鎮。在經濟轉型期間,大部分工商人士因勤致富,或長於管理,或長於把握時機致富。但有些人來到北港街上,則聞到另一股氣息,那就是想發財的人另闢小徑,以求神問卜,扶乩降示鷥文等方法尋求致富之道。在此時,大家樂、六合彩等趁機興起,幾成「全民運動」。

過去只能放在心裡供養的財神,開始有人正式為祂設壇降乩,「武財神趙公明」遂成為北港地區的新財神。

武德宮的創建

日據晚期,日本政府曾經禁止扶乩行為,光復初期北港朝天宮依然禁止乩童進朝天宮。至今,信徒在朝天宮看到的乩童,全是外地香團帶來的。

北港朝天宮自己雖然沒有乩生,但在周圍鄉村與各地進香團的影響下,鎮上部分王爺系統的小廟或私人壇,卻漸漸回復扶乩儀式。尤其在信徒求明牌的需求下,新興不少廟壇,其中有的發展迅速,沒幾年,便由角頭神壇躍居全省知名大廟,「北港武德宮」即屬於其中之一。

民國六十九年初,剛遷建的武德宮光線昏暗,香煙繚繞,加上趙元帥面貌漆黑,廟柱上掛著數十張扶乩靈異照片,讓入宮的信徒充滿神秘感與好奇心,進而肅然起敬,喃喃地訴說他們的期盼。從此香火日盛,神名遠播。
武德宮的主事藉著地利,參考朝天宮的規制規劃宮內的建制。一進正殿,信徒對那仿自朝天宮的宮殿式建築,相似的供桌、籤書架、萬年香火爐、古樸的金鑪……等都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

節慶時,宮內會請來佛家的師父(而非道士),用飽滿的聲音誦經,經文包括《延壽藥師經》。法會最後也會施放焰口,加上窗櫺上亦有釋尊誕生、釋尊弘法等佛教故事的木刻,與北港朝天宮一樣給人釋儒道合一的感覺。
為了擺脫給人家廟的印象,武德宮亦組有管理委員會,由 創辦人陳茂霖擔任主任委員。數十年來武德宮香客越來越多,廟地也由近百坪擴充到千餘坪。

天時、地利與人和

北港武德宮的興起,與其他大廟一樣,得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助,才能由私人神壇,漸成為今日佔地地千餘坪的大廟。

『天時』指的是台灣經濟起飛,部分企業家將這種改變歸功於神明的保佑;另有部分人士因祈求發財,興起簽彩熱潮。『地利』指的是北港是台灣媽祖廟信仰的重鎮,武德宮早期距媽祖廟不過百餘公尺;後來遷到十九號公路旁華勝路現址,兩地皆是北港人潮聚集之處,有利於吸引信眾。『人和』則是創建人陳茂霖,能把奉祀神明當做絡身職志,所聘的匠師陳木成、許清樹、洪平順……等,在傳統寺廟建築界都有一定的名氣。

財神以前幾乎沒有單獨建廟,「北港武德宮」一般認為是台灣第一座明白揭示以「財神」為主祀的財神廟。既然是前人所無,它的許多規制必然是首創的。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民國七十二年完成的「天庫金爐」,剛落成沒幾年,前台北市文獻會主委林衡道,就曾撰文提及此一造形獨特的金爐。它在路旁,引起來往人們的注目,也成為北港北郊的新地標。

武德宮這個天庫金爐,造形有如昔日農家的穀倉──古亭畚。高五丈四尺,直徑四丈一尺。六角屋頂上,每一角落各蹲有一雙天鵝。象徵武德宮廟地仍係「天鵝抱卵」寶穴,天鵝庇蔭(與孕諧音)信眾,並自天上運來財富施給善信。

北港本地人供奉武財神的信眾不多,問過幾位在武德宮內外的北港鎮民,都認為武德宮平日的香火大多來自外地,並不會輸給北港朝天宮。即使農曆春節到三月的盛香期雖略遜於北港朝天宮,卻也是人潮洶湧,擠滿來自各地的財迷前來參拜,顯示一般民眾求「財」若渴,祈求來年能賺大錢的普世心理。

不過,您如果來到武德宮,除了求財以外,別忘了尚可認識財神信仰的種種儀式,從中體會創建者的用心,並欣賞傳統藝師巧思下,精雕細琢的許多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