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鄭成功屯田開墾,在鹽水(月津港)南方 二公里 之地設置鎮營。日據時代大正九年地方改制,隸屬太子宮堡之下,稱『太子宮堡新營庄』民國七十年改制為新營市。所以要提到新營市的歷史,勢必回溯到太子宮堡的史事中論起。


明鄭時期屯田開墾之初,本地原為平埔族西拉雅族部落的分佈區,在明朝永曆年間,鄭成功部將何積善、范文章等人率眾開墾八掌溪與急水溪的三角地帶,並在鹽水鎮「舊營」設鎮屯田,何氏等人披荊斬棘、開拓良田,人口日益增加,遂擴大屯田的範圍。其部將何替仔便率眾進入新營、太子宮庄一帶開墾,並在今中營一帶設營鎮,稱為「新營」,以區別「舊營」屯墾區,新營的地名便由此而起,迨台灣歸入清朝版圖後,新營便隸屬於諸羅縣管轄,並在雍正十二年設立太子宮堡,太子宮庄為堡頭,為新營地區的行政中心。


太子宮庄隸屬名稱之變遷順序為:台灣府諸羅縣開化里茅港尾堡(清康熙年間)台灣府諸羅縣太子宮堡(雍正十二年)台灣府嘉義縣太子宮堡(乾隆五十二年)台灣省嘉義縣太子宮堡(台灣設省,光緒十三年)嘉義廳太子宮堡太子宮庄(日據初期)台南州新營郡新營庄(大正九年)台南縣新營鎮、新營市(光復後)。並在光復後劃分太子宮庄為太南、太北及南紙里。其後隨著庄內廟宇「太子宮」香火日益旺盛,乃促進庄頭的繁榮。


太子宮先民主要來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蓬萊仙莊,康熙二年(西元一六六三年)先祖許培元、洪濟舟、李中成、何世平、周以德等五人奉中壇元帥神像,安座於神轎上,並攜帶香爐、銅鑼諸神器等,由廈門海港出發,抵達虎尾寮(今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在轉航經由小河道,抵鹽水港南方上岸,在鹽水市街東南方約 三公里 ,發現溝池可為飲源,狀頗似『龍盤』之大水溝,五位先人整地修園,就此開墾拓荒,結盧定居,形成一大部落,乃以「太子宮」定名而繁榮。


太子宮舊廟


太子宮古廟己具三佰餘年之歷史,建築精緻古色古香,並於八十八年增列為三級古蹟。其創建時間,由於缺乏文獻的記載及早期的碑碣史料,但是,太子宮廟沿革是以明鄭時期為創建時間,原因為明永曆十七年時,許培元等五人自泉州府晉江縣攜奉中壇元帥金身及隨同神轎一頂、宣德年間的銅製香爐一只進入太子宮庄開墾,在逐漸形成聚落後,搭建一草寮作為其祭祀空間,其後建造土石廟宇,再逐漸發展為現今的外觀,由於太子宮庄之地名源自廟名,而在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志》規制篇水利條已有太子宮庄之記載可見,加上廟宇的發展型態及所留存的文物,建廟時間應早於雍正六年,與庄內耆老所描述不謀而合,約可確定是在明鄭時期。
古廟並未因新廟建立而式微仍依原樣保存。因太子宮為台南縣早期人文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同時擁有豐富的文物、深具特色的建築風格,所以古廟於民國八十八年被台南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肯定其歷史價值。


沿革:
清康熙二年(西元一六六三年)奠基、康熙二十七年(西元一六八八年)四月建立土廟、雍正六年(西元一七二八年)重建、光緒九年四月十八日(西元一八八三年)重修、民國十五年增建拜亭。
太子宮之創建與明鄭時代之屯田有密切之關係。據文獻所載,明永曆十五年至三十七年(西元1661~1683年),這一帶屬鄭氏部將何替仔屯田之域,其所置營盤之處,乃稱「新營」,後有移民墾荒於此,墾成之地建有太子宮廟, 故稱「太子庄」,清雍正十二年設堡,稱「太子堡」,故太子宮與明鄭史蹟關係至深。
太子爺古廟目前主屋架為傳統木構造,且屋價上之銼瓜筒具有疊斗作法;格扇屏門有透雕處理(璃虎團爐),屋頂脊飾剪粘裝飾作工皆達精緻之水準,在建築及技術上皆有保存價值。

建築特色:
舊廟應為民國十五(一九二六)年修建並建拜亭後的面貌,據耆老言,舊廟為「土埆壁」。廟頂剪黏雖已風化,但人物、鳥獸、花草
……,依舊栩栩如生,猶如歷經風霜的老者,孤獨無奈的恪守工作崗位。歲月雖殘酷,但這兒的一磚一瓦卻是歷史的見證。拜亭的雀替、垂花、豎材、斗栱、瓜柱等寺廟傳統柱樑構架,在此表露無遺。三川部份簡潔有力,木雕門、彩繪精緻,兩側壁堵的青龍、白虎,為洗石浮雕,樸素無華。
太子宮前落為八柱捲棚式拜亭,通樑及壽樑下皆為透雕擂角,束隨及看隨也有雕飾,趖瓜上置三斗,並出斗拱及雞舌,牌樓面為一斗 三升 ,屋頂為歇山式,屋脊燕尾起翹,剪粘古樸盎然,規帶及串角作捲草剪粘。
正殿不作棟架,桁木直接置放大壁上,前牌樓面次間屏門身堵作螭虎爐透雕,頂堵及腰堵只作淺雕,裙堵為彩繪板堵,神龕面仍維持原有風貌。屋頂為硬山式屋脊作一條龍燕尾起翹,脊飾為「雙龍搶珠」,規帶亦作燕尾起翹並作捲草剪粘。室仔山牆鵝頭為火型,墜飾作獅子啣花籃剪粘。


 


太子宮新廟


因太子爺神威顯赫,香火鼎盛,經太子爺指示於民國七十年 農曆二月十九日 動土開工興建新宮,其間由地方耆老嘔心瀝血、精心擘畫,歷經十二年,新廟始於民國八十一年完工,並於當年(壬申年) 十二月初七 日舉行慶成七朝清醮大典。
  太子宮正殿主祀中壇元帥、金吒大太子、木吒二太子、福德正神、註生娘娘、暨隨中壇元帥渡海來台之神轎;三樓「凌霄寶殿」主祀玉皇大帝、同祀三官大帝及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兩側供奉值年太歲星君;五樓前殿「三清大寶殿」主祀三清道祖;後殿「無極大寶殿」主祀無極聖祖、同祀文、武法律主【 關聖帝 君及呂仙洞賓】,層層分明,規劃整齊。
  太子宮新廟建築外觀乃採北方宮殿式建築,由寺廟設計名 師謝自南 先生設計,著重石雕及內裝木部雕刻,其中最值得稱頌者即是,所有石雕及木雕作品均是由廟方聘請精藝之台灣本土工匠一斧一鑿所著,材質也均採用本土石材、木料、有別於一般後來興建之寺廟以大陸工藝品裝修者,其中一樓四點金及神龕部份更是採用國寶級紅豆杉材質所雕刻而成,雕工精緻,件件均為藝術精品,誠世間至寶,而新宮建築工藝也足以代表六十年代台灣本土工藝水準,也是新宮建築特點。


 


新宮正前方天公爐,乃由古銅精鑄而成,爐蓋採天壇造型、爐身九龍纏繞栩栩如生,爐正面雙鶴朝拜,爐蓋邊緣倒懸百隻蝙蝠,象徵天賜百福於萬民,爐腳三獅蹲扛,益顯威嚴。
廟頂矗立一尊高達廿 一台尺 ,寬 十一台尺 ,重十二噸,由青銅所鑄的中壇元帥聖像,於 民國七十九年十月十四日 ( 農曆八月廿六日 )晨七時廿分安座距地面 八十一台尺 高的太子台頂,更聘請專業燈光設計師加強銅像照明,夜間觀仰更是氣勢滂渤,不同凡響,不僅是『太子宮』精神象徵,現今衍然成為新營市新地標。
廟埕巨大的石獅、石麒麟各一對,擎立護衛著太子爺的聖殿。簷舖琉璃瓦,簷下雀替、花籃吊筒,層層衍生,延伸至廟內,一氣呵成。由三川門到五門的壁堵,則以石雕為主,雕工精巧。
太子宮所保存文物中最為精緻者屬太子元師專用神轎,也是最具特色者,其來源朔於明末清初在福建省篷箂仙庄翠屏山行宮內雕製,究其歷史當初隨太子爺渡海來台己歷三佰餘年之星霜歲月矣!神轎之特色為按置三十六天罡及天庭五大元帥把守陣式,顯現神轎威力,神轎全部漆成金紅色,精巧別緻,裝飾華麗,據說百年前北港朝天宮往台南大天后進香行經急水溪不得渡溪,乃由本宮中壇元帥大顯神威,神轎帶領隊伍涉水面而過溪,神跡傳頌至今,又傳凡有惡疾瘋癲者,若鑽自神轎下過,則天響九雷,惡疾即癒。
除神轎外,太子宮文物尚有銅鏡二面、香螺一對,宣德爐、玉旨勒令聖旨牌...等多項,均由委員會妥為珍藏,計畫於太子宮文物館成立後再陳列供信眾觀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