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馬者,布袋嘴半月庄〈布袋貴舍里〉人也。生於明崇禎末葉,篤信媽祖,年年進香膜拜聖像,數十年如一日,未曾間斷,當時自半月前往進香,須經荒林草野,跋山涉水,不若如今之便,以年邁之林氏,仍不因此動搖其一片虔誠之心。


     明永曆三十五年(公元一六八一年),依例巡禮一次,是夜寄宿廟內,在更深夜靜之刻,媽祖托夢指點:「姑今汝信心堅定,可遷吾金身歸鄉,以免將來長途跋涉之苦」,林氏夢中驚醒,異常興奮,不待黎明,亦未向廟公告辭,就奉請金身一尊,連夜趕路歸鄉,回到牛稠溪(朴子溪)南畔一棵樸仔樹下,腹饑口渴,就在此半路店下休息。


       周圍居民聞林氏所攜篋內藏有媽祖聖像,乃強求供人膜拜,虔留數日,聞訊而來拜跪者,日數百眾。未幾,欲回鄉將聖像安奉篋內,將其挑起但重如泰山無法移動,眾人觀之,頗為奇異,即跪下請媽祖示意,乃指點要「永遠鎮守於此」。林氏心中頗為失望,但亦不敢違背神示,只得與眾磋商立廟於此,供眾人膜拜。未幾,林馬為要日夜膜拜媽祖起見,即自半月庄偕眷遷居於媽祖鎮座附近安溪厝,遂成安溪厝庄開基祖。


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一六八七年),廟成甚見靈威,因廟宇在樸仔樹下,則曰:「樸樹宮」。嗣後,疫病流行來廟祈安者,頗感靈驗,自是之後,因媽祖顯神靈,為眾人治病驅魔,民眾信仰愈篤參詣者絡繹於道,香火鼎盛,茶店生意隨之興隆,由各地遷移廟側者,日益增多,遂形成一小規模市肆,後來地方漸盛,則取名樸仔腳街。」(今開元路),建廟之際,遵照媽祖指示,將此棵樸樹之上半段鋸斷,而留下半段削去樹皮,雕刻成今之「鎮殿媽」,目前樹根仍盤結於地下吸收大地靈氣。
   迨康熙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嘉慶太子偕李勇、王發遊歷台灣,由王得祿提督護駕,途經樸仔腳時,曾參拜樸樹宮媽祖廟,並向媽祖祈求旅途平安。嘉慶太子返京後懇請父皇,為紀念曾遊歷樸仔腳,而於歲次己酉,降旨敕賜,因「己酉」二字和為「配」字,從此樸樹宮改稱「配天宮」,民國 4 年改建成今貌。改建中殿及拜殿;乾隆三十六年(公元一七七一年),重建改修廟宇;嘉慶二十年(公元一八一五年),士紳王得襄、黃誌仁等,主倡導增建工程。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重修廟宇,廟改謂「配天宮」。


  台灣光復後,民國四十一年,更行重修並增建鍾鼓樓;民國六十五年夏,興建四層第一香客大樓;民國六十六年冬亦興建三階第二香客大樓,越歲並闢建停車場;民國七十二年冬,更將東西兩廂改建二樓建築物,頗為堂皇,遂成今日之壯觀。
       
配天宮原名朴樹宮,因廟內的鎮殿媽,是由千年朴樹刻成而命名,是嘉義縣內著名的古廟。清康熙26年(1687年)開基之後,民眾信仰日篤,逐漸聚居形成市街,故人稱「樸仔腳街」,奠下了朴子發展的基礎。「朴子」即取「樸腳」諧音而來。
       
廟坐北面向南,依序為山門、正殿、後殿及兩旁鐘鼓樓等建築。山門上方懸「莫不尊親」橫匾,黑底金字;過山門,迎面正殿屋脊作燕尾硬山式,是常見的閩南式廟宇造型,殿內主奉媽祖,配祀城隍爺與注生娘娘,殿內藏有多方康熙、乾隆、道光年間古匾,因年代久遠,在香火熏染下已成黑色。後殿面開三間,供奉灶君、福德正神與至聖先師。


後亭植有一株四季蘭,是一九二零年該宮赴福建湄洲進香所攜回,傳聞極富靈性,信徒四時不經,據說以身抱樹可沾神氣求得平安,因此常見信徒大排長龍為一親神樹,因而得以與諸神齊享香火與盛名。對廟會有興趣的訪客,則可選在農曆正月13 ~15 前來,屆時各式敬神祈福活動接連展開。值得一提的是配天宮有全省僅有皇帝御賜的燈花,因此每年的元宵節,全省香客即蜂擁而至,讓小小的配天宮為之爆滿,盛況非常。過去的燈花是用紙糊成的各式花卉,如今則已改為塑料花,且造型更多變,極具特色。


王將軍與配天宮有著深厚的淵源。王得祿將軍,字百遒,號玉峰,清乾隆 35 1770 )年生於台灣諸羅溝尾庄(今嘉義縣太保市),六十九歲時獲清帝晉加太子太保銜,是清代台灣史上官位最高的武將,也是嘉義縣「太保市」地名的由來。他曾贈送「聖神光化」、「福海永清」兩面扁額,其妾林氏亦獻贈配天宮一鼎銅製古鐘。就連配天宮元宵節燈花也與他相關:。嘉慶十八年(西元一八一三年)水師提督王得祿為報其兄嫂許氏養育之恩,呈奏敕封為一品夫人,皇帝允奏並賜邀赴京觀賞宮內元宵花燈,但因許氏年邁,王得祿便向皇帝懇辭,皇帝感其孝心,敕賜元宵節於提督府自行燦結燈花,供其兄嫂欣賞,王得祿因擔憂御賜燈花難以傳遞不輟,於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年)將盛典由提督府移到配天宮迄今。


配天宮建廟之初,有段媽祖戰水神,以助朴子溪北移的故事:朴子溪原本是在媽祖廟後方,距離僅兩、 三公尺 而已,那時廟也沒現在這麼大。聽當地耆老描述著,每次朴子溪若漲大水,廟的屋角都會被沖壞,所以每逢下雨天,媽祖都是穿一件肚兜、紅衣褲,用爛泥修補著廟的牆壁。因大水來會沖毀屋角,媽祖才會與水神打鬥,聽說每逢下雨天的傍晚都可聽到兵器互碰的鏘鏘聲。後水神打輸了,朴子溪才會北移改道。今黎明路一帶,就是當時的溪底。


民國 9 年,配天宮媽祖前往大陸進香,大陸主事者竟不讓我方請回,原因是配天宮媽祖剛好與大陸當地的神龕吻合。結果配天宮媽祖很靈驗,在回台灣的前一晚,託夢給配天宮的主事者說:「明天要回去時,臉上有一顆痣的,就是我方的這尊媽祖。」主事者很疑惑,我方媽祖並沒有痣啊!隔天一早,主事者便去一探究竟,發現那裡每尊媽祖都很像,突然間,剛好有隻蒼蠅停在某尊媽祖臉上,我方主事者反應很快,馬上了解媽祖的意思,趕緊捧著那尊神像回來。


  配天宮內有一大耳香爐,是民國 11 年(壬戌)明治製糖株式會社蒜頭工場本島人一同叩謝鑄造呈獻神殿前,以感謝媽祖之庇佑。傳說當時六腳鄉的蒜頭糖廠內發生妖魔作祟,致使工廠機械時常故障,工人頻頻發生意外,鬧得雞犬不寧。糖廠的工人就去告訴日本主管,朴子配天宮的媽祖非常靈,所以主事者至朴子配天宮懇求媽祖治妖魔,經三媽聖像巡視後,大顯神威,挖出烏狗精的骨頭下油鍋,工廠才恢復平靜。當地居民為感念媽祖顯靈保佑,乃於村內建一座寺廟,名為「副配天宮」,而糖廠特別鑄造一個香爐耳非常大的大耳香爐及一對大燭台呈獻配天宮,以彰媽祖之佑民事蹟。


傳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美軍曾轟炸朴子水塔,有人目睹一位婦人騎白馬,手拉長袍接


子彈,然後拋到朴子溪邊,並未爆炸。此位婦人即是媽祖顯靈所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