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昭應宮,又名天后宮,清朝嘉慶十三年〈西元一八八年〉皇帝下令勒建,由當時廳治南街〈今新民里〉居民共同集資興建。初建時,規模較小,為兩殿式建築,方位座西朝東,保持著媽祖廟面向海的傳統,有庇護海上生靈之意。原坐西朝東(面向海洋),道光十四年重建改為西向,乃因地理師占卜易西向,蘭邑士子必主「科甲聯登」果然,楊士芳、李望洋等人相繼進士,舉人及第,文風丕振譽滿全台。按道光十二年陳淑均撰噶瑪蘭廳誌,描述昭應宮:「中塑神像,左祀觀音菩薩,右安置萬壽龍亭,兩翼廊直達戶外,皆護以木柵,閒囂闐、香煙侈盛。」依此記 載,應可推定昭應宮的形制為三開間二進之格局。道光十四年(1834),改西向後的昭應宮,面寬三開間,進深由戲台穿過街道至廟埕、前殿(三川殿)、前庭、正殿、後庭至後殿,基地深達110多公尺,廟宇本身進深達60多公尺。日據時期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再次重修。將左右 山牆土角壁改為紅磚,內牆貼三十年代盛行的白瓷磚,舖換屋瓦,屋脊剪貼,殿宇石作,主體及細部鑿花則保持原狀,未予更動 昭應宮為兩殿式建築,建築之美在蘭陽首屈一指;是宜蘭縣目前惟一的國家三級古蹟,位於宜蘭市中山路上,即清代噶瑪蘭廳的中心點上,自清嘉慶13年(1808年)建廟以來便是信仰中心,更成為官府公告,民眾聚會、閒談的場所;日治時期的文化協會及民眾黨,還一度利用宮前廣場舉辦講座,宣揚民主思潮。現今在宮前壁上還可以見到宜蘭各地歌仔戲的表演消息


昭應宮主祀媽祖;協祀神明左:米捐人氏;右:知府、通判。配祀神明:禹帝。 創建於嘉慶13年,木雕一流,陳合元師傅修護。原有戲台今已改建大樓,曾遭二次大戰轟炸。 有「筅囤」儀式,1224送神回天庭儀式。 內有供祀:楊庭理(台灣知府開辦噶瑪蘭委辦知府)、翟淦(民審分府,第一任通判)、陳燕(第二任通判)→三大老,同列為開蘭功臣。後殿二次大戰曾被美軍炸壞重修過。初建時依傳統坐西朝東,面向大海,有佑護海上生靈之意。到了道光年間,整座廟宇搬到對面,並擴大格局為三殿式,但其方位卻改為坐東朝西,成為台灣惟一面山的媽祖廟。改向的原因眾說紛紜,民間傳說廟宇轉向會改變當地的文運,而昭應宮改向後,便在1868年出了首位進士楊士芳 。 昭應宮宮格局狹長,面寬只有三開間,進深則由廟埕、三川殿、前庭、正殿、後庭到後殿,深達60多公尺,今天的廟宇格局,大體保持道光時期的型式。日治時期,昭應宮歷經數次重修,但其木雕石刻仍保持道光年間的原貌,是本宮的藝術之寶,尤其三川殿檐下的龍柱、青獅、石枕、壁堵為精采絕倫石雕的繁紋華飾,及門堵的細木雕刻,著實令人嘆賞。後殿二樓則供有開蘭三大名臣楊廷理、翟淦、陳蒸的木雕人像,四時祭祀,展現出宜蘭人吃果子拜樹頭的淳厚民風


昭應宮與彰化孔廟、鹿港龍山寺、鳳山龍山寺、淡水鄞山寺並列為道光時期寺廟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正殿龍柱、青斗石獅、精雕瓜筒、龍鳳雕托木均極為精細生動三川殿檐下的繁紋華飾以及門堵的細木雕刻,讓人嘆為觀止;三川殿的龍柱、青獅、石枕、壁堵、正殿的陛路,更是精采絕倫的石雕傑作。此宮在格局上為面窄廟身狹長型,廟中因年代久遠整修,唯三川殿、正殿尚保有道光時期的建築風格,其中又以石雕、木雕最有特色。正殿媽祖神像上寫著「澤覃海宇」的匾額為道光年間古物,也是廟中最老的古匾。在材料之選用上,多為由大陸進口之上乘建材,如福杉、青斗石、泉州白石、尺磚等,在蘭陽地區寺廟中,亦無出其右。因此整體而言,不管在歷史條件、建築組構、裝修手法或材料選用上,昭應宮屬當地最具價值之廟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