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甲開庄起源,可追溯至鄭成功在明朝永曆15(西元1661)登陸台南鹿耳門後,遣派一部分營鎮南下軍屯,此後即有大批福建先民渡海來到鳳山墾殖落戶,在鳳山市郊形成古老的小聚落,居民務農維生,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村生活。

   五甲 地名的由來,據先民口傳,當地是由5支地理龍脈匯集而成,自鳳山丘陵台地尾閭迤邐而來,潛龍入溪,經媽祖港入海。開庄之初,當時居民不滿百戶,100多年前,有一位地理師路過 五甲 莊,見當地居鳳山台地尾翼,地形宛如五龍匯集,又有鳳山溪自東北流經本莊,經前鎮媽祖港入海,山海交會,為人丁必旺之福地,對居民斷言三甲子之後(180),當地必成萬人居,庄民半信半疑。

  民國60年代,緊鄰 五甲 的高雄市前鎮大力發展工業,成為全國工業重鎮,大批外來勞工大量湧入, 五甲 首當其衝,選擇地理較近的 五甲 棲身,造成透天厝建築蓬勃發展, 五甲 人口暴增,聚集逾10萬人口,應驗地理師的鐵口直斷。

   五甲 地區居民和從大陸渡海來台灣的沿海移民一樣,習慣掛著家鄉湄洲媽祖的香火或捧媽祖金身來台,經打狗港溯前鎮河、鳳山溪,在 五甲 登陸,因此本地早期即有「媽祖港」流傳迄今。

  「三境主」的由來,除康熙年間,媽祖香火最先來自祖籍地之外,開基清水祖師是由庄民楊溪海祖先,某日到海邊打魚,看到海上金光閃閃,飄來一尊清水祖師神像,即迎回家中供奉,並開放庄民膜拜。其後有販售雜貨的外地人,背負戴府元帥金身做生意,巧遇同鄉(鄭村田)祖先,因覺有緣,慨將戴府元帥金身轉給鄭村田祖先供奉。

  龍成宮在 五甲 莊原本是一間小廟,乾隆年間庄民先為媽祖金身像興建草壇奉祀。光緒12(西元1886)重蓋草壇時擴建,將三尊神像合祀,庄民認為神威更壯,遂以「三境主」尊稱之。

  五甲庄民世代務農,隨著高雄前鎮成為全國工業重鎮, 五甲 因土地納入都市計劃用地,許多當地農民一夕之間成為「田僑仔」。民國72年正逢龍成宮舊廟重建,重建委員均為地方大老,慷慨捐獻,一時在 五甲 蔚為熱潮,更多的香火錢源源而來。

  籌建初期,委員及建築設計師到全省各地寺廟參訪,遍尋巧匠,歷經10年的苦心,佔地2500百坪,高度36公尺,寬45.06公尺,座金碧輝煌,仿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宮闕「龍成宮」,於民國82年全部竣工,高聳的廟脊,立即成為 五甲 地標,大批雕刻精美的石刻,均來自大陸師傅的精心作品,論廊柱、神龕、藻井、石木雕工、彩繪等做工與建材,均為一時之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