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巖始建於清乾隆七年,列為國家三級古蹟,位於桃園縣的東北角,與台北縣相接,其分界線以蜿蜒的龜崙山脈為界。

現在的壽山巖觀音寺位於桃園縣龜山鄉嶺頂村,又名嶺頂廟,
觀音寺前,有一山丘,狀如龜形,龜的頭在半嶺處,本寺則位在龜的右後腳,
而龜主長壽故命為壽山 ,又傳統稱建於丘陵山地附近之寺廟為『巖』,
是故早期的俗名為『壽山巖寺』,今統稱為『壽山巖觀音寺』


  


乾隆 7年(1742
沙彌順寂(俗名鄧定國)、村民張衍剛(一名張衍捷)因觀世音菩薩顯靈,建草房供奉。

乾隆28年(1763
村民張志榮為感謝觀世音菩薩保佑妻子生產平安,建茅屋名「三草庵」供奉,
為壽山巖之前身。

乾隆60年(1795
臺灣總兵哈當阿為感謝菩薩庇佑順利平定匪亂,乃發起捐建廟宇,由呂文明、
謝秀川等人主其事,至嘉慶2年(1797年)完成正殿,並正式定名為壽山巖。

嘉慶 3年(1798
呂文明等人陸續增建廟宇,至嘉慶14年(1809年)完工。

道光16年(1836
建醮大典後將剩餘款項由林仕成、簡新泰等人發起廟宇,兩年後完成。

咸豐10年(1860
因地震損壞牆垣,由林娘福等人發起修建,歷經三次募款,
工程於同治10年(1870年)完成。

民國四年 日據時期 -大正 4年(1915
因白蟻侵蝕建築,呂深波、康新慶等地方人士發起修建廟宇,並聘請名師
陳應彬監造,於大正5年(1916年)完工。此役工程浩大,奠定今日的寺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