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岩惠濟宮,約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廟中供奉漳州人的守護神開漳聖王陳元光,所以也稱為「士林開漳聖王廟」;又因位於芝山岩頂,故俗稱為「芝山岩廟」。
開漳聖王又稱威惠聖王、陳聖王、陳將軍等,簡稱「聖王公」,本姓陳,名元光,字廷炬,號龍湖,河南光州人,唐高宗總章二年時隨父領兵入閩,武后垂拱三年首任漳州刺史。生前對於漳州的開拓與教化貢獻頗大,受到漳州人的崇敬。逝世後,敕封為威惠聖王,不僅為漳州人所奉,更為漳州籍陳姓族人尊為始祖。清康熙年間,漳州人移居臺北盆地北邊的唭哩岸一帶(今石牌)開墾,墾拓範圍及於士林和芝山岩一帶。為了感念開漳聖王護國庇民的恩澤,乃建惠濟宮於山巔西側。

惠濟宮的創建年代,迄今仍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乾隆十七年(1752年)紳豪黃善奉開漳聖王香火抵此興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完工。其二認為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董事吳慶三倡議捐建。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芝蘭街士紳潘定民,於宮後增建文昌祠。迨至光緒十六年(1890年),廟被火焚毀,次年開始重建,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落成。

日治初期,日人設學務部於芝山岩惠濟宮內,同時首設臺灣第一所國語(日語)傳習所於惠濟宮後殿之文昌祠義塾,並以學堂為上課地點,藉以推展日語教育。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元旦( 農曆十 一月十日 ),抗日義民襲擊學堂,盡殺日籍教師六名及工友一名,後來日軍向士林居民採取武力鎮壓行動,史稱「芝山岩事件」。同年,臺灣總督府重設並直轄芝山岩被毀的國(日)語傳習所,而且改稱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芝山岩惠濟宮的建築,曾經數度重修,現有殿宇為光復後重建,為七開間、兩殿、兩廊、兩護龍的廟宇建築。三開間的前殿用硬山翹脊屋頂,中門前立蟠龍檐柱一對,兩側有新建兩層的鐘樓與鼓樓各一座。正殿亦為硬山屋頂,材料多改以現代材料。

「昔制」與「今制」之中央三川殿與正殿部份規模大體相似,三開間的前殿用硬山燕尾屋頂,中門立蟠龍柱一對,兩側有新建兩層的鐘、鼓樓各一座。而正殿係為抬樑式架構,其屋頂亦為硬山屋頂,但造型多已現代化。至於後殿部份則「今制」於殿身前方兩側各夾二層樓高之樓梯間,縮小正立面之開闊度並造成一小合院意象。另兩側護室作法除「今制」兩側增建六角形鐘、鼓樓,形式誇大外,加以鐘(鼓)樓燕尾脊飾高過三川殿燕尾脊,有失位序倫常,而降低正面的主次感。


 


芝山岩對士林漳州人更深層的宗教信仰


清末漳泉械鬥頻繁,漳州人怕兇悍的泉州人搗毀奉祀的開漳聖王,使在興築開漳聖王廟的芝山岩四周建造四座隘門做為防禦工事。因此,現今各地的開漳聖王大廟都承襲此一做法,將廟宇建於半山腰或山頂。


漳州人的這種做法,與漳泉交拚事件有很大的關聯。據說,那年勇猛的泉州人將漳州人趕至芝山岩上,大批的漳州人在山上面臨糧食短缺與水源不足的困境。而山下的泉州人也因限於地勢無法攻上去,雙方僵持不下,這時泉州人便放出風聲,只要自認好人的漳州人,兩個將辮子互綁起來一起下山便可免於一死,部分的漳州人信以為真,就互相綁辮子走下山,中了泉州人的詭計。


正當漳州人面臨存亡之際,忽有一道曙光射下,開漳聖王顯靈了。使山上的芝山草變為人形,泉州人誤認為是漳州的人,嚇得趕緊收兵,才得以化解了漳州人的危難,自此更加深了漳州人的信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