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康熙56年(西元1717年),福建湧泉寺之憎人,法號明海,由湄洲供奉媽祖神像來台,後於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建廟於西螺。清乾隆35年(西元1770年)經西螺仕紳協議,奉神旨將舊廟拆除,遷建新殿宇於大街。清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決定鳩資重修,並擴大規模為二進,中座前後及左右廊共十六間,前祀聖母後奉觀音。


同治8年(西元1869年),宮宇已呈老態,地方貢元廖時亨倡議重修福興宮,從建工程至同治13年(西元1874年)始告完成。光緒34年(西元1908年),基於本宮後殿破漏腐塌,遂具文日據當局,獲准募捐重修,至宣統元年(西元1909年)重修完成。



媽祖姓林名默,宋建隆元年(960)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誕生,於福建省莆田市賢良港(今莆田市秀嶼區山亭鄉港里村)俗傳媽祖出生到滿月,從未啼哭,取名為「林默」媽祖從小聰明穎悟,八歲(967)讀書,十三歲(972)道士「玄通」授給(玄微祕法),(據天后志)載;媽祖十六歲(975)時,隨同女伴窺井照妝,且神人持銅符湧上井,眾女驚走,媽祖獨受不疑,自得符法,逐靈通變化,驅邪救世,屢顯神蹟,媽祖長大後行善濟人、研究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邪,媽祖通曉天文、識測氣象、熟息水性、經常扶危救營、營救海灘。



宋雍熙3年(987) 農曆九月九日 駕舟救險于湄洲嶼,鄉人感其聖德,于湄州島上建廟奉祭,媽祖羽化升天宮,繼續顯靈,神功廣大,人乎神為媽祖則神紅一披發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披而至,歷代帝王為求庇國護民,經宋、元、明、清褒封達37次,累封為「夫人」、「妃」、「天妃」、「天后」、「天上聖母」,樹立媽祖至高無上地位。


媽祖信仰不是迷信,媽祖神靈不是憑空想的故事,媽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媽祖具有偉大的人格力量,媽祖生前拯救父兄,為民排憂解難,為航海船隻指引航向、救苦救難,許多感人的民間傳說千載留傳。


媽祖信仰經一千多年的分靈與傳播,媽祖從湄洲逐漸走向台灣、港、澳、東南亞、世界各地,成為跨國的國際性神明,海峽兩岸人們在媽祖信仰的傳撥、傳承與交融的過程中,是發自民間內心的虔誠和尊敬的崇拜,形成媽祖信徒精神支柱,人們崇拜媽祖、信仰媽祖、宣傳媽祖的美德、欽仰媽祖的精神、宏揚媽祖的文化,都是深深懷念媽祖情的緣故。


西螺媽祖自康熙五十六年(西元一七一七年)由湄洲來台,巡狩 轄域西螺堡內五十三庄,即今之西螺鎮 、溪州鄉、莿桐鄉、林內鄉、崙背鄉、 二崙鄉、虎尾鎮、斗六市等鄉鎮,西螺 媽祖靈驗異常,舉凡出行、航海、病痛、嫁娶、安產及所有吉凶、禍福,莫不 祈願而護祐,香火日盛,信徒逐漸遍及 彰化以南、苯港之東、諸羅以北、水沙 連之西,因有求必應,有祈必安,故人 人尊稱西螺媽祖為「太平媽」



據記載於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西螺地區的抗日義民勇士揭竿而起,不畏強權奮勇抗敵。日軍採迂迴戰術,派間諜分三路刺探情報,遭西螺義軍捕獲,並將其首領首級取下,懸掛在福興宮廟門前,當時「莫不尊親」之匾額突然墜地,義軍警覺畏懼,立即改將二顆人頭、二面義旗,懸掛於三山國王廟前(為今日西螺分局)。



當乾隆年間所立之「莫不尊親」古匾掉落時,其中「親」字墜地成三塊,分別為「立」、「木」、「見」三字,在場一位白髮老人指出,「木能生火,亦能剋土,此為五行相剋之理,再者『木』即由““組成,故『立』、『木』、『見』三字意指 八月十八日 西螺將有大火,恐將淪陷」。日軍進入西螺後,見懸掛之首級,憤怒極致,乃放大火燒街攻陷西螺。此日正為 八月十八日 ,因居民聽從告誡及早撤退,免於一場兵災。堡民相信此為媽祖顯靈化身指示,因慈悲靈驗讓西螺子民能化險為夷、平安度日,人人對西螺媽祖太平媽更加虔誠。神威遠播,四方香客絡繹不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道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